2017年7月3日,由北京市人民檢察院公訴部劉哲檢察官設計并組織相關技術人員研發的出庭能力培養信息化平臺在北京市檢察機關內網上線運行。上線兩個半月的時間,全市共發布觀摩庭306場,共計405人次預約旁聽,發布出庭百科31條。據統計系統上線前,上半年只舉行了67場觀摩庭,往年每年也只能舉行100場左右。出庭能力培養信息化平臺上線后,已經實現了量級上的飛躍,預計年底前可完成600-800場,明年有望達到1500-2000場的規模,將達到全部出庭案件的十分之一左右。出觀摩庭、旁聽觀摩庭已經由個別化向日常化轉變。這主要是通過大數據的方式顛覆了傳統的出庭能力培養模式,極大了降低了組織觀摩庭以及旁聽預約的成本實現。
降低行政組織成本。以往每一次組織觀摩庭,都要發布通知、組織各院報名,安排車輛、統計出席人員,由于觀摩庭人員較多,還要協調法院相關部門。最后還要召開座談會,有關領導出席,非常正式的點評、發言。在這種陣勢下,出庭人員和所在院領導都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壓力,一定要三綱一辭準備好,確保庭上一切順利,最好不要有任何變數,出庭人員也是謹言慎行,按照既定套路開,重點放在規范性上,一板一眼,其表演性往往大于實質性。對于法庭上變數大,難度太大的庭,一般不會選擇作為觀摩庭。但是在以審判為中心訴訟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庭審變數越來越大,所以傳統的行政化組織由于考慮到效果、成本,往往視觀摩庭為畏途,總體上看觀摩庭的量上不去。臨場應變、出庭實質化的內容也較少。出庭能力培養信息化平臺改變了這種局面,降低了觀摩庭舉行的官方色彩,打造成公訴人相互學習、分享經驗的平臺,每次發布的預約席位不一定那么多,三五個人也是可以的,動靜不大,溝通和組織成本低,出庭人員心理壓力也沒有那么大,也不用特意的挑選那種完全沒有波瀾的庭審,就是正常出庭,順便邀請幾個同行進行學習。交流也是非官方的,但卻是更加坦誠和有效的。這種涓涓細流看似不大,現在已經成為匯聚江海之勢頭。
極大的降低了信息交互的成本。出庭信息是一個海量信息,而且短期有效,等傳播到需要的公訴人手中,并確定自己確實有時間可以去的時候,往往已經失效了。而且這里邊有一個重大行政門檻,跨院溝通存在重大的障礙,成本很高。如果在全市內動態匯集、動態發布,人工的成本又極高,縱然在一個院都很難做到,發布那個觀摩庭信息是否符合出庭人員的意愿,又是否對旁聽人員的胃口都成為極大的問題。在這種海量信息、動態發布、動態匹配上其所產生的海量成本是傳統的人力組織模式無法承受的。只有通過出庭能力培養信息化平臺才能使這種信息交互成本降下來,發布模式由集中匯總型轉變為出庭公訴人發布系統自動以日歷、地域、發布時間等維度進行組織,系統自動關聯案件基本信息外加公訴人填寫出庭看點為旁聽人員提供篩選的依據,旁聽人員在海量但有序的出庭觀摩信息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庭自行進行預約,預約之后其聯系方式將自動在出庭信息下方列明,方便出庭人員與其進行聯系。系統還可以自動生成出庭觀摩確認單,方便請假并計入工作量。
競爭意識和分享精神是系統源源不斷的推動力。每一個公訴人都潛藏著巨大的正能量有待于去開發。出庭能力培養信息化平臺就是在激發這些潛能。系統設計了一套積分體系,使得每一個公訴人在每一次出觀摩庭、旁聽觀摩庭或者分享出庭經驗后都有相應的積分回報,使得每一次付出和成長都可以被計量。系統還設計了一套評價模式,旁聽人員可以通過若干維度對出庭人員進行打分,最終結合旁聽人數計算出出庭人員的得分,實現公訴人的相互評價。系統還設計了一套動態排名體系,檢察官和檢察官助理分別進行排名,首頁可以顯示前十名,前三名還將顯示照片,每一次積分的變動都會影響排名,排名增加了公訴人的影響力,并吸引更多的人旁聽自己的庭審,排名一旦被超越必然會激發反超的精神,而這些都是需要通過出庭、旁聽、分享出庭經驗這些實實在在的付出來實現,因此競爭得越激烈,公訴人成長的越迅速。排名榜單反映的是公訴人當下的真實力,使任何人都不能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睡大覺。出庭能力培養信息化平臺也給全體公訴人以公平競爭的機會,不分地域、不分崗位、不分資歷,都可以一起競爭,目前看那些非核心地區的院更有積極性,成為系統率先受益者,傳統優勢院現在也已經坐不住,從而將引發一輪又一輪的良性競爭。系統還設計了點評專家和出庭百科編輯的角色。首批點評專家主要由全國公訴標兵和公訴部門負責人擔任,目的是引導出庭評價的正確方向,其中每個點評專家每年要出一個觀摩庭,旁聽五個觀摩庭,其中至少有兩個是外院的,確保點評專家發揮示范引領作用。點評專家也引入競爭機制,如果不能完成任務,第二年系統將自動取消點評專家的資格,由排名靠前的檢察官來遞補,使點評專家始終掌握在最優秀也最有意愿的公訴人手中。出庭百科編輯是負責系統中出庭百科這個版塊,非常類似維基百科,公訴人可以把文字點評的內容稍加整理,確定一定的標題和分類,形成更加系統化的出庭經驗,生成出庭百科。出庭百科握有編輯權,可以對百科的內容進行刪改以及重新分類,從而保證出庭百科知識的權威性和系統性。出庭百科的編輯由排名前十名的檢察官和檢察官助理產生,每兩個月確認一次編輯權。如果跌出前十名將制動取消編輯權。因此編輯權不僅是責任更是榮譽。系統還設計一整套的榮譽體系,點評專家和百科編輯都配有自己榮譽勛章,每年最后一天還將產生年度公訴人,并配有榮譽勛章可以永久佩戴。但第二年所有的年度積分將清零,將重新進行累計,使每一個新人都有公平競爭的機會,以往的積分會作為歷史積分累計,但不作為排名依據。每年根據百科編輯的編輯權行使情況,通過每兩個月進行一次投票的方式,以累計票數最終產生年度百科編輯,也是一份重要榮譽。通過這些系統設計極大的激發了公訴人內在的榮譽感,產生強烈的競爭意識,在比學趕幫的過程中實現了出庭能力的躍升。正是這種顛覆性的管理模式使得公訴人在沒有過多行政命令的情況下,能夠愿意將出庭經驗分享出來,在分享的過程中出庭者和旁聽者實現了共贏,這也是分享經濟的精髓。
出庭能力培養信息化平臺轉變了以往信息化作為辦案輔助的應用模式,轉變為能力鞭策的工具,不是要替代人而是使人變得更好,這也許就是司法現代化建設的一個新的重要維度。出庭能力培養是體驗性比較強的知識,非親臨現場很難學到真東西,簡單看出庭錄像也只能學之皮毛,出庭能力培養平臺就是幫助公訴人方便的獲取這種體驗機會。我們可以想見每年日常舉行2000個左右觀摩庭的城市,與每年舉行100個觀摩庭的城市,幾年之后在出庭能力上將有怎樣的差距。目前看這一系統在較大的城市和城市群落依托便捷的城市交通和城際軌道交通都有較大的價值,未來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有望實現跨區域的出庭經驗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