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計算機和信息技術的發展,人類社會進入了大數據時代。人類存儲數據和計算能力異常龐大,使得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爭論再一次興起。以馬云等為代表的一部分商界精英認為,隨著信息技術的進一步提升,“未來三十年,計劃經濟會越來越大”。從理論上來看,馬云的論斷似乎有一些道理,但實踐中又會怎樣?
改革開放之后,中國對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的認識在逐步加深,逐步脫離意識形態關聯。
首先,計劃和市場都是社會經濟資源調配的方式,本來不牽涉意識形態。1992年初,鄧小平在南巡時就指出“計劃多一點和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如何協調供給和需求是一個千古以來人們不斷探索的難題。“供不應求”和“供過于求”都會造成社會資源的巨大損失,都不是社會經濟的理想狀態。“供不應求”會導致部分消費者得不到想要的物品。在傳統農業社會,如果糧食供不應求,就會造成饑荒。“供過于求”會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給生產者造成巨大損失。
計劃和市場都不是完美解決“供需協調”的手段。
市場經濟的核心是價格信號。“供不應求”會導致價格上漲,從而促進生產者增加產出,以獲取利潤。“供過于求”會導致價格下跌,從而使部分生產者退出生產,減少損失。但是實際上,價格調整會存在滯后或者提前,企業的調整不能及時,總會存在浪費。比如,一個超市進貨,如果進貨比預期銷售多,會導致過剩;如果進貨不足,會導致顧客不能買到需要的物品,可能顧客下次就不來了。一般而言,超市都會比預期銷售稍微多進一點貨,從而導致一些浪費,而且預期銷售通常會發生偏差。浪費現象對保質期短的食品尤其顯著。食品在供應鏈上的損失通常會超過10%。價格調整也存在成本。比如,飯店上調價格的時候,通常要更換菜單,這就是所謂的“菜單成本”。
計劃經濟理論上是優于市場經濟的:直接通過指令性計劃分配供需,使得供需不存在摩擦和浪費。但是,實踐中,第一,社會生產網絡非常復雜,商品數目異常龐大,現有有限的計算能力不能準確調配供需。第二,消費者的偏好和能力存在差異,這使得計劃不能充分滿足每位消費者的需求。如果考慮消費者的不同偏好和能力差異,那對計劃的計算要求更加龐大。第三,自然界存在一定的風險,這些風險使得計劃調整異常困難,如果不能及時調整,會造成復雜系統的崩潰。
經濟學追求的通常是次優解。雖然從理論上看,計劃經濟似乎比市場經濟完美,但人類有限的計算能力不能支撐計劃經濟所需要的龐大計算,這導致了傳統計劃經濟的失敗。人們還是選擇看起來更加“浪費”的市場經濟。
隨著新信息技術的興起和計算機能力的不斷擴張,馬云等人自信心增加,認為計劃經濟在不遠的將來能夠實現,也是可以理解的。的確,如果計算機足夠強大,和現在的淘寶購物一樣,每個人都可以通過互聯網定制自己所需的物品,使得每個人都能滿足需求,而社會不存在浪費。從某種角度來看,在互聯網時代,計劃就是市場。
我們回頭再看一下前面提到的計劃經濟的三個問題。解決這三個問題,首先取決于計算機的計算能力。我相信未來隨著計算機新技術和能源技術的突破,有足夠的能源來支持龐大的計算能力,從而滿足整個經濟計劃的制定,并考慮每個人的需求偏好和工作能力。
但是,龐大的計劃經濟和精密的計劃設計,對風險的抵抗能力異常脆弱。著名數學家約翰·卡斯蒂在《X事件:一切陷于崩潰》一書中稱,過分復雜的系統,各參數之間緊密相連,很容易導致整個系統的崩潰,從而造成巨大災難。比如,豐田汽車采用精細技術管理供貨,但是一個輪胎倉庫的火災導致其整個汽車工廠停產數月。如果人類在超級計算機的帶領下再次進入計劃經濟,會不會發生因為一臺計算機宕機,而導致整個國家生產系統崩潰的X事件?
所以,從風險角度考慮,生產分散一點,即使有一點浪費,也未必是壞事!
(作者系哥廷根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