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投資項目的審批通過需要符合城市的各類規劃要求,在傳統時代,這需要一次又一次的單項認同疊加,不僅費時費力,偶爾還會遇到不同規劃之間數據“打架”的復雜情況。而在開化,我省這個青山秀水的小縣城,已在嘗試運行一個非常智能的信息平臺系統,這是全國第一個可以實現投資項目預審與并聯審批一體化的空間規劃信息管理平臺,是開化試行“多規合一”的重要成果。在“大數據”時代真正有望實現“云規劃”。
簡單的說,這個系統是一個集成了各類規劃數據、專題核心數據和基礎數據的“大腦”。“只要將項目紅線導入系統,這個‘大腦’就將在復雜的多維坐標中迅速作出判斷,通過運算找出項目紅線與規劃沖突的地塊,并將結果以列表和圖文的形式展示給用戶,達到輔助項目落地決策的目的。”開化縣國土資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開化縣的這個“多規合一”信息平臺審批板塊,實現了“一站式窗口受理、多部門并聯審批、全程監管”等功能,規避了以往業務需多部門交申請、送資料,串聯審批低效率的短板,提高審批效率達70%以上。
作為浙江母親河錢塘江的發源地、浙江生態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化之所以要積極開展“多規合一”試點,主要是因為規劃實施過程中遇到了“四個難”,即“項目落地難”“空間管控難”“規劃精簡難”和“部門協調難”。
開化試點自2014年8月啟動以來,探索構建了“1+X”空間規劃體系,形成發展一盤棋。“1”指起統領管控作用的《開化縣空間規劃》,即“一本規劃”;“X”是指以“一本規劃”為統一依據,編制形成的控制性詳細規劃、鄉鎮土地利用規劃以及其他實施性方案。
落實分區管控,繪成凸顯“三區三線”的一張藍圖。按照主體功能區規劃核心理念,對全縣域開展精細化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開發適宜性評價,科學判斷哪些區塊需要嚴格保護、哪些區塊適宜農業生產、哪些區塊可供城鎮建設,科學劃定城鎮開發邊界、永久基本農田和生態保護紅線“三線”,科學劃定城鎮空間、農業空間、生態空間“三區”,把生態空間由原來的50.8%提高到80.3%,制定空間管控原則,形成空間規劃底圖。在此基礎上,按照疊入次序與規則,有機疊入基礎設施網絡、城鎮建設、鄉村發展、生態保護、產業布局、公共服務等空間要素,形成融發展與布局、開發與保護為一體的全縣域空間管控“一張藍圖”。
通過“多規合一”試點,既強化了生態保護,同時又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和老百姓增收,特別是民宿(農家樂)風生水起,文化旅游產業蓬勃發展。2016年,開化接待游客數和旅游總收入與往年同期相比分別增長22.7%和25.4%;農家樂直接營業收入增長46.5%;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分別增長9.0%、9.5%。良好的生態也吸引了眾多的投資者, 2016年引進了億元以上項目21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