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一個兩年前的例子。
2015年,環保部門世界環境日開通了“12369環保舉報”微信公眾號,通過后臺數據可以發現公眾關心什么,環保部門需要解決什么,從而判斷環保問題的規律性和趨勢性,為政府決策提供了依據。
人們唏噓這一小小的舉動,居然能倒逼環保部門執法方式轉型,環境執法更精準快捷,真正朝著環境共治的目標推進。
公眾參與舉報只是智慧環保在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中的一個縮影。兩年過去,各地開始探索更多環境大數據的創新應用方式,那么,成功的模式有哪些,哪些大數據應用更值得一提?
解決信息對稱問題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大數據最大的魅力是智慧,數據只有通過開放、挖掘、處理、分析才能產生價值,而后變成資本,這是一種面向環境保護與管理決策的應用服務需要。
今年初,臨汾市二氧化硫爆表引發全社會關注,據官方數據,1月4日-14日,臨汾市6個大氣質量監測點之一的南機場監測點多次出現二氧化硫小時濃度“破千”的狀況,這件事本身就是數據的不對稱、不透明給政務管理造成了盲區。
在環境大數據應用方面,如何在政府政務監管和產業發展上找到平衡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現階段,大數據至少在解決信息對稱性方面已經得到很好的驗證。比如,甘肅銀川市所采用的“智慧環保”模式,就是利用環境大數據在城市生態環境建設方面做出的探索。“智慧環保”在銀川部署了眾多環境實時數據采集儀,實時傳輸至銀智慧環保系統內,任何蛛絲馬跡都逃不過智慧環保監測點的高清監控,廢水排口、廢氣排口情況清晰可見,企業如果違規超排,當即就會被全程記錄。這些信息不僅能夠為環保部門提供海量的監測數據,并且數據成功地可視化做到了使普通老百姓人在家中,足不出戶就能夠看到與自己息息相關的環境信息。環境大數據,為人們的生產生活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也為政府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支持。
可見,大量數據的采集能將企業各個方面的信息都融匯到數據庫中并進行科學的分析和挖掘。在進行信息分析的同時,通過研究各類別數據的相互關聯找對關系,建立相關性模型,在管理中實行預測、防范與應用。
與銀川的“智慧環保”模式類似的是,忻州市環保局采用北京名赫環保大數據平臺的環境監測云服務,一次性覆蓋14個區縣,打通了企業和政府之間的數據通道,企業向平臺開放了治理數據,平臺會通過數據分析,得出治理設施的運營效率,運營成本等,從而折射出治理企業的技術水平,進而作為排污企業篩選治理企業的決策依據,這樣就在治理企業和排污企業之間構建了一個大數據平臺,如果把這個通道打通,從政府監管的角度來講,就形成了信息的一致性和對稱性。
環保部在2016年3月7號下發的《關于生態環境大數據建設總體方案的通知》中,提到生態環境大數據總體架構為“一個機制、兩套體系、三個平臺”,三個平臺即大數據環保云平臺、大數據管理平臺和大數據應用平臺,銀川和忻州可以算是大數據管理平臺和大數據環保云平臺的實踐樣本。
生態修復的大數據樣本
近年來,模擬自然,包括地形、地貌、水文、生態等,以此構建人與自然和諧,促進生態修復過程開始被得到嘗試和應用。該方法正是基于生態大數據的決策支持系統,實現了礦山修復、水源地的保護、農業景觀和森林生態系統的修復與管理、濕地、河口、大壩等生態工程。
內蒙古蒙草生態將環境大數據率先使用在草原生態修復中。通過發現、采集、繁育、保存、應用,采集某區域多年以來的水土變化,氣候因素,生物狀況等多種關鍵性因素,將這些信息集中至信息庫中,運用數據儲備進行分析,建立了“草原生態產業大數據平臺”,從而獲得有效合理的生態修復方案。
通過蒙草生態的大數據平臺,點開任何一個地方,該地是什么樣的土壤環境,具備什么樣的土壤生物環境,年降雨量多少,氣候如何,適合什么樣的植物,一目了然。
生態大數據在幫助減少能源與物質的消耗及污染物的排放方面同樣不可小覷。
蒙草生態通過大數據的管理模式,在探索生態修復的同時,也探索了一條減少資源浪費的方法論,比如:A樹種分別選種在B地區和C地區,B地區的年降雨量在200毫升,C地區年降雨量100毫升,那么對B地區的A樹種實施灌溉時,就不會出現灌溉量超過C地區的管理盲區,讓生態修復的管理更更具科學性和準確性。
如此,利用大數據平臺修復草原生態,為整個行業利用大數據進行生態修復帶來可借鑒的樣本。
未來,在生態修復領域,必將建立更多的新的商業模式。
新的機會在哪里?
大數據時代,需要用新思維去看待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中遇到的問題,因為大數據催生的,不只是一個企業,而是一種商業模式。
在面臨諸多環境問題的當下社會,大數據與環保的結合是以一種創新姿態與傳統領域相結合,產生出多元化采集,主題化匯聚和知識化應用的大數據環境治理體系。
對于白洋淀的生態修復工作,一些業內人士認為重點是生物多樣性保護,實行生態環境重建試點,提高生物豐度。讓白洋淀回歸本來的模樣,就要歸還給它本來的生物種類和數量,而這樣的種類,誰說可以脫離大數據而存在?
太湖藍藻爆發十年,投入上千億,卻把急性病治成慢性病,如果沒有整個區域環境的人口、企業、排污、納污等精準的污染源分析和大數據聯動監測,誰說不會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治標不治本呢?
生態是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產業,如果環保大數據也能像銀行的貨幣一樣,為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提供最符合生態規律的數據樣本,建立生態大數據銀行,智能的不只是產業,還有環境。
但是數據資源的不足是當前產業不得不面對的問題,生態環境大數據建設企業較少,目前專業的第三方服務公司極其有限,生態大數據的收集、整合、建設、應用能力都存在不足。發展新型環保產業,建設生態環境大數據是一項長期投資,而培育和扶持一批大數據服務企業,離不開政策的推動,更離不開資金和技術的支持。
新的機會隨處可見,大環保產業剛剛起步,大數據在尋找機會,投資環保大數據未必不是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