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出現的問題可以用大數據來解決。”農業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副司長王小兵在近日召開的第二屆春耕論壇上表示。
王小兵的論斷是基于我國農業現代化和信息化已經進入深度融合新階段后做出的。他認為有三個轉折點:一是人類社會從工業革命進入到信息革命,表現在由過去以集中、層級為特征轉變為以分散、合作為特征;二是“四化”同步進入到深度融合,表現在“互聯網+”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發展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三是農業現代化加快轉型升級,信息化成為農業現代化的制高點和新引擎,數據已成為現代農業新型資源要素。
當前,我國農業的主要矛盾由供給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突出表現在階段性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同時,有效供給跟不上消費需求的升級。
究其原因,王小兵認為農業的發展有三個“跟不上”。其一,資源環境壓力接近極限,綠色生產跟不上。我國人均耕地、水資源分別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5和1/4,化肥、農藥的單位面積施用量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且有效利用率不足;同時,部分耕地、草原、禽畜養殖超過自身承載能力,資源、環境兩道“緊箍咒”越繃越緊。
其二,部分農產品大量進口,國際競爭力跟不上。王小兵舉例說,2016年我國大豆進口了8391.3萬噸,比上一年增長2.7%;奶粉和鮮奶進口量分別達到84.6萬噸和63.4萬噸,分別比上年增長15.2%和37.8%,奶粉等母嬰用品成為跨境電商進口的第一大類商品。
其三,農民增收傳統動力減弱,新動能跟不上。數據顯示,2016年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為12363元,實際增長6.2%,增速為近13年最低。王小兵分析,從內部看,受價格“天花板”和成本“地板”的雙重擠壓,持續增長壓力越來越大;從外部看,農民工外出數量和工資水平出現增速雙降,2016年比上年增速分別下降0.1和0.7個百分點。
在王小兵看來,大數據可以解決其中存在的問題。近年來,國務院、農業部等分別下發了相關文件,支持農業農村大數據的發展。
2016年10月,農業部辦公廳印發《農業農村大數據試點方案》,在21個省探索農業農村大數據發展的有效路徑和模式,其中專門針對8個單品種大數據開展試點。今年,農業部首次安排2億元用于實施數字農業項目。
目前大數據的應用已取得初步效果。“農業大數據應用在農產品批發200指數、測土配方施肥、農業物聯網、農機作業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王小兵說。
王小兵認為,下一步推進信息化發展的總體思路是充分發揮大數據在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引領驅動作用。主要工作是,要瞄準現代農業的主攻方向和農業供給側改革的任務;要在促進產銷平衡、資源節約、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和國際競爭力上,體現大數據的魅力和威力;在具體路徑上,要立足于發展單品種大數據解決“蒜你狠”“姜你軍”等農產品市場問題。
在會上,王小兵介紹了農業部下一步工作安排。首先,深入推進大數據試點工作,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加強資源整合,注重發揮企業作用,特別是要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公共信息資源開放的若干意見》的部署要求,加快推進公共信息資源向公眾開放。
其次,強化大數據技術研發,重點攻克數據挖掘、深度學習、關聯分析、模擬運算、人工智能等核心關鍵技術;在現行統計制度基礎上拓展數據采集來源和方式,加快形成天空地一體化的數據采集體系。
再次,加快實施一批重大工程,推動國家大數據示范區、產業、國家農業示范區等,將農業大數據納入,繼續實施數字農業工程項目,推進“四平臺”建設,推進全球農業數據調查分析系統建設。
最后,加強國際合作。王小兵強調,要具備國際視野,加強國際農業數據合作,積極跟蹤研究國際農業大數據發展趨勢,并注重結合我國國情,發展能夠服務于小規模農戶的農業大數據生產服務業。
(本報記者秦志偉根據王小兵發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