剔除重復因素,已確定2020年大數據產業規模目標的14個省市的規劃總和已達到28400億元,這遠遠超過了國家整體規劃的目標。
自2015年大數據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多個地方發布了大數據產業規劃。
數據中心聯盟大數據發展促進委員會日前發布的一份報告(下稱報告)顯示,中國大數據產業正在形成五大產業集聚區,但也面臨數據中心重復建設、定位同質化競爭等問題。
14地產值目標過2.8萬億元
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1月底,中國共有37個省、市專門出臺了大數據的發展規劃或類似文件,其中包括北京、重慶、貴州等16個省級規劃,以及深圳、沈陽、南京、武漢、呼和浩特等21個城市規劃。
37個省市中有20個明確提出了各自的大數據產值目標,這些規劃多以2020年為節點,其中,江蘇到2020年的目標是超過1萬億元,廣東為6000億,貴州為4500億,而北京、上海、江西等7個省市的產業目標均為1000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剔除重復因素,已確定2020年大數據產業規模目標的14個省市的規劃總和已達到28400億元,這遠遠超過了國家整體規劃的目標。
根據年初公布的《大數據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到2020年,全國范圍內的目標是,大數據相關產品和服務業務收入突破1萬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保持30%左右。
“地方目標遠超中央目標,而且還在不斷增加。這說明地方發展大數據產業的熱情高漲,大數據正在成為引領電子信息產業持續發展的主導產業。”報告負責人、中國信通院產業與規劃研究所副所長徐志發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國家層面在制定大數據產業目標時相對比較審慎與冷靜,而地方在制定各自目標時,往往“膽子會更大一些”。
另一方面,徐志發認為,大數據產業目前仍沒有統一的統計口徑,作為一種融合產業,大數據產業本身邊界并不清晰,這導致不少地方在計算產值時,以更泛化的口徑來統計,將不少相關度并不高的產業納入到大數據產業統計中來。
各地競相設置大數據產值目標的背后,是各級政府對大數據產業重視程度的空前提高。自2015年以來,中央政府多部委就大數據發布的文件多達13個,此后貴州、廣東、遼寧、四川、甘肅、浙江等地紛紛建立了大數據管理組織,報告統計,目前中國共有17個省市成立了大數據管理局等機構,10個省市提出編制適用于本地大數據工作的法律法規。
大數據交易平臺建設井噴
大數據交易平臺建設也進入了井噴期。自2015年全國首個大數據交易所——貴陽大數據交易所正式掛牌運營以來,目前全國已建成20余個大數據交易場所,根據各地規劃,“十三五”期間,遼寧、合肥、山東、武漢等多個省市將陸續開展大數據交易平臺建設,預計到2020年,全國的數據交易平臺的數量有可能會達到30個。
大數據產業是否有可能出現重復性建設以及由此而來的過剩?
徐志發認為,大數據的基礎產品和應用服務是市場導向的,有需求才會有企業來做,政府不可能去生產產品、軟件或數據服務,這方面不存在這一問題;而在數據中心、大數據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園區布局等方面可能會出現過熱的勢頭,建設規模可能會供大于求,或者建設完之后可能對接不上實際需求。
“政府高度重視這個問題,現在我們正與相關部委研究大數據產業的各地布局,一方面引導各地差異化發展,另一方面有些地方不太適合的話,會用相應方式來進行控制。” 徐志發說。
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寧家駿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大數據一定要警惕盲目性重復建設的苗頭,“千萬不能認為發展大數據就是發展大數據中心,盲目地搞大數據產業園。一定要警惕大數據不能泡沫化,形成新的過剩。”
據悉,目前各個地方已經出現了近30個與大數據密切相關的產業園區,而且數量在不斷地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超過90%的地方規劃都提出,統籌建設政府和行業的數據中心。中國信通院產業與規劃研究所云計算與大數據研究部主任曹英表示,當前很多地方都在建數據中心,且規模巨大,目標動輒以百萬臺計,未來將逐步整合分散的數據中心,發展綠色、低成本的高效運營中心。
“各地招商引資都非常積極,也都在促進區域內資源的集聚,但大數據不是說有數據中心、有機房就可以了,更重要的是,數據資源要進來,基于數據資源要有更多的應用,并帶動產業的發展。”曹英說。
五大產業集聚區形成
受經濟發達程度、市場需求和技術發展水平影響,大數據產業應用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廣東、江蘇等東部發達地區。
但值得注意的是,東部地區新增數據中心的建設速度正在明顯放緩,而內蒙古、寧夏、貴州、重慶等能源富集、氣候適宜的中西部地區數據中心資源建設規模大幅增加,尤其大型數據中心在中西部地區的布局規模顯著增加。
在此基礎上,全國范圍的大數據產業正在快速集聚。徐志發認為,目前中國已經形成環渤海地區、長三角地區、珠三角地區、中西部地區和東北部地區五大產業集聚區。
“發達地區是大數據應用的聚集地并形成產業,而部分中西部地區的大數據產業更多的是數據中心的建設,兩者路徑不同,卻也有其合理性。”曹英表示,京津冀、珠三角等地技術、人才、創新氛圍、產業基礎都很好,大數據應用更為充分;而中西部的優勢更多的是土地、能源成本等,比如貴州的電價為0.35元,內蒙古的電價更是僅為0.26元,這大大降低了數據中心等產業的成本。
中國信通院高級工程師、大數據發展促進委員會辦公室主任韓涵表示,作為高新技術產業,大數據互聯網化的服務半徑和范圍非常大,其服務不僅僅局限于本地,而都是以提供覆蓋全國的服務為著眼點的。這需要各地一方面因地制宜地謀求各具特色的創新突破;另一方面在產業定位上加以區分,避免產業同質化。
然而,各個地方大數據規劃的現狀卻令人擔憂。上述報告統計,37個省市中有20個明確提出大數據發展定位,占比71%。其中有12個省市提出建設面向全國的大數據產業中心。
同時,北京、廣東、青島、寧波、貴安新區均表示要建設面向全國的創業創新中心;重慶、新疆、深圳、武漢、沈陽、天津濱海新區等12個省市以建設面向全國的產業中心/高地為各自定位;貴州、廣東、浙江、湖北、深圳、青島、寧波、淮南、貴安新區表示將建設面向全國的應用示范中心;而貴州、湖北、青海、武漢、天津濱海新區等地則聲稱將建設面向全國的資源聚集中心。
徐志發表示,由于缺乏統一的大數據產業分類統計體系和產業運行監測手段,無法根據市場需求進行統籌布局,也難以科學指導、統籌規劃大數據產業的發展,這導致產業定位相似,同質化競爭加劇。
他建議國家層面應明確大數據產業分類,構建產業發展統計體系;同時,建立大數據產業監測機制,加強產業運行情況的分析和研判,提高大數據產業發展運行監測和風險預警能力,引導地方政府結合自身優勢做好需求調研與評估,合理制定產業規劃和支撐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