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一级在线观看,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亚洲,免费一级欧美大片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大數據業界動態 → 正文

全國政協委員王召明:讓大數據成為生態建設的教科書

責任編輯:editor006 作者:宋馥李 |來源:企業網D1Net  2017-03-08 17:47:16 本文摘自:經濟觀察網

在互聯網+的時代,生態建設和農牧業生產越來越離不開大數據,而草原大數據平臺就是這樣的抓手。

2017年“兩會”召開之際,全國政協委員、蒙草生態董事長王召明表示,隨著草原生態信息化的發展,以及物聯網在生態領域中的應用,大數據應用已經在草原普及開來,應該讓大數據平臺成為草原生態和農牧業的教科書。

基于蒙草大數據平臺的實踐。王召明委員在接受經濟觀察網記者采訪時說,草原生態大數據涉及生態修復、草牧業完整產業鏈的過程數據,如育種、播種、施肥、收獲、儲運、草牧產品開發等各個環節,它們可以被大數據平臺一一記錄在案并隨時查詢,用來指導草原生態修復,服務于農業和畜牧業。

生態建設需要大數據

中國有60億畝草地,草地資源是中國最重要的生態屏障。但中國人均草地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草地面積在逐漸縮小,90%的草地面臨不同程度的退化,草地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草原保護與修復,關系中國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越來越得到重視。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推進全國生態環境監測數據聯網共享,開展生態環境大數據分析。國務院在《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等文件中要求推動政府信息系統和公共數據互聯共享,促進大數據在各行業創新應用,構建“互聯網+”綠色生態,實現生態環境數據互聯互通和開放共享。

王召明在內蒙古草原進行調研時發現,由于中國畜牧業所需的優質牧草缺口較大,農牧民種植牧草的積極性很高,但究竟該種些什么、怎么種,缺乏科學指導和數據支持,常常造成經濟損失,也影響草原的生態建設。還有一些地區,為了綠化生態,選擇了進口的草種,這些來自異國他鄉的植物,因為水土不服,既耗水又不易成活,后期維護成本高昂。

新時期下,要科學地保護和修復草原,就必須重視大數據的應用。在實踐中,要修復某一塊草地,必須掌握某一區域的年降水量、土壤特性、適種草種等一系列生態數據,生態建設才能有的放矢,精準施策。

在王召明看來,大自然的巧妙之處就在于,不管自然環境如何惡劣,總有適地適情的鄉土植物。以阿拉善的沙冬青為例,這種草曾經和恐龍處于同時代,堪稱植物界的活化石,沙冬青具有耐寒耐旱的超強生命力,是修復荒漠化土地的最佳植物。蒙草建立的10個生態研究院,就是要發現這樣的植物,繁育并應用它。

而植物的生長特性、種子來源及種質特性、土地的肥力、地形的坡度、地勢狀況、光照的時間和強度、降水量的多少、病蟲害的侵襲等,每一個因素都伴隨著大量的數據,同時存在規律性和突發性,他們相互交織共同影響作物的生長。記錄和整理這些數據,可以為生態建設和農牧業生產提供參考和指導。

2014年,蒙草的科研人員組建了一個科研小組,將歷年來蒙草對鄉土植物的普查和調研數據匯集整理起來,并廣泛收集各地草原的土壤、水資源、氣候、植被等方面的基礎數據,與地理信息進行空間疊加分析,內蒙古 1130 種植物特征與病蟲害信息約 207 萬字 1.8 萬張植物照片錄入數據庫——這項浩繁的數據整理工作,花費了兩年的時間。

蒙草將這些數據在“一張圖”上整合挖掘相關關系,完成了草原大數據平臺的搭建。大數據平臺已經收集了大量的“水、土、氣、人、草、畜、微生物”等相關數據。科研團隊利用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和移動采集技術,從不同尺度感知草原植物生命與環境信息、觀測資源宏觀布局,在檢測植物生長信息的時空變異性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

大數據平臺的機遇

當前,全國重點天然草原的牲畜仍處于中度和輕度超載狀態,每年全國須從國外進口100萬噸苜蓿干草和30萬噸草種,這種局面加劇了全國草原建設和人工飼草料供給的矛盾,制約了現代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2016年以來,初步建成的蒙草大數據平臺開始發揮作用,動態監測草原的生態平衡,指導畜牧業生產。

實踐中,大數據平臺是一個導航器,能及時判讀到內蒙古嘎查(村)一級的草原相關信息,指導牧區經濟合作組織和規模化養殖企業科學合理地利用草地資源。比如某區域的草原,通常年份的載畜量是30頭牛,如氣候干旱導致載畜量下降,就要及時減畜。同理,如果某片草原的長勢良好,沒有足夠的羊來啃食,則及時增補羊群。

大數據平臺也是一個檢測閥,使決策管理者由傳統的管人、管牲畜轉變為檢測草場利用方式是否科學合理,草原的整個生態系統是否受到了干擾,失去了平衡。政府可以通過人工干預,對某一區域范圍內的草原生態平衡做出響應。

大數據同時也是一個工具書,使牧草生產有章可循,草原生態精準修復,通過大數據分析與研究,農牧民能夠快捷地掌握當地及周邊地區牧草生長狀況,掌握適合本區域的牧草品種及種植技術,以提高產量、降低運營成本,并盡量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在服務于生態建設的同時,蒙草的大數據平臺正在將研究觸角延伸至現代農業。在大數據時代,農產品生產和流通數據呈現海量增長趨勢,數據依據滲透到農產品產業和業務職能領域,成為重要的生產和交換因素。精準追溯不僅需要知道農作物具體地塊的位置,更需要地塊的水、土壤、氣候以及土壤污染數據。大數據最重要的價值,就是可以實現食品溯源,從源頭上保障食品安全。同時,農業大數據還能驅動精準農業操作,幫助使用者“知天而作”,利用氣象、環境等數據來支持農業種植,為農民提供科學的種植方案。

王召明委員告訴記者,蒙草大數據平臺基本完成了內蒙古地域范圍內的數據集成,目前已摸清了陰山南北、錫林郭勒盟等五個盟市草原“三化”狀況;整理了1980年至今的11類氣象數據、土壤數據和牲畜數據及2000年至今的草原地上生物量分布圖;劃分了近300種植物信息的適宜分布區;完成近200種草原病害信息收集;同時不斷進行軟件平臺建設,完善和升級數據庫管理系統。

但是,放眼于整個中國,這樣的數據量仍然是遠遠不夠的。中國的干旱半干旱區的面積遼闊,無論是氣候還是動植物資源,差異都非常大,青海、新疆、西藏等地,也同樣需要這樣的大數據平臺,支撐生態建設和農牧業生產,這也為蒙草大數據平臺建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大數據平臺的發展路徑

2016年11月,王召明委員曾在《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文章《草原生態修復需要大數據支撐》,建言草原大數據平臺。基于此,在今年的提案中,王召明繼續完善了這此項建議。

第一,國家應出臺政策,支持有一定發展基礎的企事業單位廣泛收集各地草原的土壤、水資源、氣候、植被等方面的基礎數據,與地理信息進行空間疊加分析,為生態修復提供大數據模型;利用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新技術,拓寬數據獲取渠道,創新數據采集方式并不斷更新完善,因為土壤里的植被情況是動態變化的,數據庫需要不斷更新和完善。

第二,政府職能部門應信息互通、數據共享,建立“農林草畜”完整的生態平衡管理機制。目前,中國農業、草業、林業、水業和畜牧業更領域,從信息與管理體系上相對獨立,應用“煙囪”和數據“孤島”林立。而生態管理又是個綜合體,不能分而治之,應該讓這些數據互通共享,發揮綜合效益。

第三,鼓勵地方政府將大數據作為管理生態系統的手段,實現“用數據決策”。構建生態環境數據庫,一個重要目的是為政府提供決策支持,實現決策科學化。在實踐中,政府可以利用大數據建立生態評價指標、生態風險預測預警機制,提高生態綜合保護、利用的科學化水平,提升生態保護參與經濟發展與宏觀調控的能力。

王召明委員最后說,建國以來,中國科學家對生態環境,草原生態區劃,草原植物和草原畜牧業的發展都進行過卓有成效的研究,這些科研成果是一筆寶貴的財富。通過生態大數據平臺,可以梳理出這些數據、經驗和成果,形成一本厚重的教科書,指導我們的生態建設和農牧業生產。

關鍵字:生態風險數據平臺

本文摘自:經濟觀察網

x 全國政協委員王召明:讓大數據成為生態建設的教科書 掃一掃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當前位置:大數據業界動態 → 正文

全國政協委員王召明:讓大數據成為生態建設的教科書

責任編輯:editor006 作者:宋馥李 |來源:企業網D1Net  2017-03-08 17:47:16 本文摘自:經濟觀察網

在互聯網+的時代,生態建設和農牧業生產越來越離不開大數據,而草原大數據平臺就是這樣的抓手。

2017年“兩會”召開之際,全國政協委員、蒙草生態董事長王召明表示,隨著草原生態信息化的發展,以及物聯網在生態領域中的應用,大數據應用已經在草原普及開來,應該讓大數據平臺成為草原生態和農牧業的教科書。

基于蒙草大數據平臺的實踐。王召明委員在接受經濟觀察網記者采訪時說,草原生態大數據涉及生態修復、草牧業完整產業鏈的過程數據,如育種、播種、施肥、收獲、儲運、草牧產品開發等各個環節,它們可以被大數據平臺一一記錄在案并隨時查詢,用來指導草原生態修復,服務于農業和畜牧業。

生態建設需要大數據

中國有60億畝草地,草地資源是中國最重要的生態屏障。但中國人均草地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草地面積在逐漸縮小,90%的草地面臨不同程度的退化,草地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草原保護與修復,關系中國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越來越得到重視。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推進全國生態環境監測數據聯網共享,開展生態環境大數據分析。國務院在《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等文件中要求推動政府信息系統和公共數據互聯共享,促進大數據在各行業創新應用,構建“互聯網+”綠色生態,實現生態環境數據互聯互通和開放共享。

王召明在內蒙古草原進行調研時發現,由于中國畜牧業所需的優質牧草缺口較大,農牧民種植牧草的積極性很高,但究竟該種些什么、怎么種,缺乏科學指導和數據支持,常常造成經濟損失,也影響草原的生態建設。還有一些地區,為了綠化生態,選擇了進口的草種,這些來自異國他鄉的植物,因為水土不服,既耗水又不易成活,后期維護成本高昂。

新時期下,要科學地保護和修復草原,就必須重視大數據的應用。在實踐中,要修復某一塊草地,必須掌握某一區域的年降水量、土壤特性、適種草種等一系列生態數據,生態建設才能有的放矢,精準施策。

在王召明看來,大自然的巧妙之處就在于,不管自然環境如何惡劣,總有適地適情的鄉土植物。以阿拉善的沙冬青為例,這種草曾經和恐龍處于同時代,堪稱植物界的活化石,沙冬青具有耐寒耐旱的超強生命力,是修復荒漠化土地的最佳植物。蒙草建立的10個生態研究院,就是要發現這樣的植物,繁育并應用它。

而植物的生長特性、種子來源及種質特性、土地的肥力、地形的坡度、地勢狀況、光照的時間和強度、降水量的多少、病蟲害的侵襲等,每一個因素都伴隨著大量的數據,同時存在規律性和突發性,他們相互交織共同影響作物的生長。記錄和整理這些數據,可以為生態建設和農牧業生產提供參考和指導。

2014年,蒙草的科研人員組建了一個科研小組,將歷年來蒙草對鄉土植物的普查和調研數據匯集整理起來,并廣泛收集各地草原的土壤、水資源、氣候、植被等方面的基礎數據,與地理信息進行空間疊加分析,內蒙古 1130 種植物特征與病蟲害信息約 207 萬字 1.8 萬張植物照片錄入數據庫——這項浩繁的數據整理工作,花費了兩年的時間。

蒙草將這些數據在“一張圖”上整合挖掘相關關系,完成了草原大數據平臺的搭建。大數據平臺已經收集了大量的“水、土、氣、人、草、畜、微生物”等相關數據。科研團隊利用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和移動采集技術,從不同尺度感知草原植物生命與環境信息、觀測資源宏觀布局,在檢測植物生長信息的時空變異性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

大數據平臺的機遇

當前,全國重點天然草原的牲畜仍處于中度和輕度超載狀態,每年全國須從國外進口100萬噸苜蓿干草和30萬噸草種,這種局面加劇了全國草原建設和人工飼草料供給的矛盾,制約了現代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2016年以來,初步建成的蒙草大數據平臺開始發揮作用,動態監測草原的生態平衡,指導畜牧業生產。

實踐中,大數據平臺是一個導航器,能及時判讀到內蒙古嘎查(村)一級的草原相關信息,指導牧區經濟合作組織和規模化養殖企業科學合理地利用草地資源。比如某區域的草原,通常年份的載畜量是30頭牛,如氣候干旱導致載畜量下降,就要及時減畜。同理,如果某片草原的長勢良好,沒有足夠的羊來啃食,則及時增補羊群。

大數據平臺也是一個檢測閥,使決策管理者由傳統的管人、管牲畜轉變為檢測草場利用方式是否科學合理,草原的整個生態系統是否受到了干擾,失去了平衡。政府可以通過人工干預,對某一區域范圍內的草原生態平衡做出響應。

大數據同時也是一個工具書,使牧草生產有章可循,草原生態精準修復,通過大數據分析與研究,農牧民能夠快捷地掌握當地及周邊地區牧草生長狀況,掌握適合本區域的牧草品種及種植技術,以提高產量、降低運營成本,并盡量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在服務于生態建設的同時,蒙草的大數據平臺正在將研究觸角延伸至現代農業。在大數據時代,農產品生產和流通數據呈現海量增長趨勢,數據依據滲透到農產品產業和業務職能領域,成為重要的生產和交換因素。精準追溯不僅需要知道農作物具體地塊的位置,更需要地塊的水、土壤、氣候以及土壤污染數據。大數據最重要的價值,就是可以實現食品溯源,從源頭上保障食品安全。同時,農業大數據還能驅動精準農業操作,幫助使用者“知天而作”,利用氣象、環境等數據來支持農業種植,為農民提供科學的種植方案。

王召明委員告訴記者,蒙草大數據平臺基本完成了內蒙古地域范圍內的數據集成,目前已摸清了陰山南北、錫林郭勒盟等五個盟市草原“三化”狀況;整理了1980年至今的11類氣象數據、土壤數據和牲畜數據及2000年至今的草原地上生物量分布圖;劃分了近300種植物信息的適宜分布區;完成近200種草原病害信息收集;同時不斷進行軟件平臺建設,完善和升級數據庫管理系統。

但是,放眼于整個中國,這樣的數據量仍然是遠遠不夠的。中國的干旱半干旱區的面積遼闊,無論是氣候還是動植物資源,差異都非常大,青海、新疆、西藏等地,也同樣需要這樣的大數據平臺,支撐生態建設和農牧業生產,這也為蒙草大數據平臺建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大數據平臺的發展路徑

2016年11月,王召明委員曾在《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文章《草原生態修復需要大數據支撐》,建言草原大數據平臺。基于此,在今年的提案中,王召明繼續完善了這此項建議。

第一,國家應出臺政策,支持有一定發展基礎的企事業單位廣泛收集各地草原的土壤、水資源、氣候、植被等方面的基礎數據,與地理信息進行空間疊加分析,為生態修復提供大數據模型;利用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新技術,拓寬數據獲取渠道,創新數據采集方式并不斷更新完善,因為土壤里的植被情況是動態變化的,數據庫需要不斷更新和完善。

第二,政府職能部門應信息互通、數據共享,建立“農林草畜”完整的生態平衡管理機制。目前,中國農業、草業、林業、水業和畜牧業更領域,從信息與管理體系上相對獨立,應用“煙囪”和數據“孤島”林立。而生態管理又是個綜合體,不能分而治之,應該讓這些數據互通共享,發揮綜合效益。

第三,鼓勵地方政府將大數據作為管理生態系統的手段,實現“用數據決策”。構建生態環境數據庫,一個重要目的是為政府提供決策支持,實現決策科學化。在實踐中,政府可以利用大數據建立生態評價指標、生態風險預測預警機制,提高生態綜合保護、利用的科學化水平,提升生態保護參與經濟發展與宏觀調控的能力。

王召明委員最后說,建國以來,中國科學家對生態環境,草原生態區劃,草原植物和草原畜牧業的發展都進行過卓有成效的研究,這些科研成果是一筆寶貴的財富。通過生態大數據平臺,可以梳理出這些數據、經驗和成果,形成一本厚重的教科書,指導我們的生態建設和農牧業生產。

關鍵字:生態風險數據平臺

本文摘自:經濟觀察網

電子周刊
回到頂部

關于我們聯系我們版權聲明隱私條款廣告服務友情鏈接投稿中心招賢納士

企業網版權所有 ©2010-2024 京ICP備09108050號-6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9343號

^
  • <menuitem id="jw4sk"></menuitem>

    1. <form id="jw4sk"><tbody id="jw4sk"><dfn id="jw4sk"></dfn></tbody></form>
      主站蜘蛛池模板: 崇仁县| 赤城县| 马鞍山市| 疏勒县| 阿坝县| 盐边县| 介休市| 多伦县| 宁安市| 安泽县| 昌江| 莲花县| 株洲市| 炎陵县| 日照市| 长泰县| 嘉荫县| 城步| 九寨沟县| 响水县| 九龙城区| 紫金县| 景宁| 布尔津县| 南召县| 南投县| 乡宁县| 鄱阳县| 平原县| 民县| 沈丘县| 兴化市| 故城县| 清河县| 靖州| 广汉市| 丽水市| 岳池县| 宁武县| 普兰店市| 永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