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建設是信息時代的趨勢和潮流,環保大數據平臺建設和運用勢在必行。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提出,大數據、“互聯網+”等信息技術已成為推進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手段,要加強生態環境大數據綜合應用和集成分析,為生態環境保護科學決策提供有力支撐。
當前,各地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環保大數據平臺,這對于改善環境質量必將起到推動作用。但是筆者發現,一些地方在大數據建設方面還存在平臺建設重復、信息采集簡單、數據“孤島”林立、效果弱化等問題。為此,筆者提出如下建議。
平臺建設層級要高。大數據的特點就是數據容量要大、字段要統一豐富,這樣應用價值才高。平臺建設的層級越高,越能達到數據字段統一、采集時間短、數據應用快的效果,并且可以解決平臺重復建設、數據不能共享等問題。以環境保護部全國環保微信舉報平臺為例,開通半年收到舉報13719件。這為掌握全國環保舉報情況、解決群眾關注問題打下了堅實基礎。
數據采集字段要全。數據采集字段是大數據平臺建設藍圖上的“線條”,直接決定著大數據應用走向。大數據字段采集屬于建設過程中前瞻性的設計,要秉承在有限條件下寧多勿缺、寧全勿殘的原則,盡量豐富字段設計內容,否則一旦事后補缺,代價高昂。
采集數據校驗要準。每個數據就是大數據平臺建設的“一塊磚”,“磚”的質量事關大數據平臺的安全。環保數據的準確性主要取決于在線設備數據的可靠性和人工采集數據的可校驗程度。也就是說,除了日常提及的在線設備要精細維護,確保數據采集和傳輸的準確性外,對于舉報、監管執法和審批等人工信息采集要建立自動比對機制,讓數據互相檢驗和校對。比如對于舉報信息,舉報人舉報的對象可能和查實的對象不一致,這就要求我們采集舉報對象字段信息時,要確定查實后才錄最終數據。再如,監管執法錄入的現場基礎信息要自動與當時審批信息后臺比對,不一致時要強制人工核驗。
結果運用范圍要廣。應用是大數據建設的宗旨和核心。當前,由于應用理念的問題,不少地方純粹是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僅僅是做到了紙質化變成電子化、數字化,“人忙著、數據閑著”,不能達到“人閑著,數據忙著”的高效化。直面問題、大膽設想是大數據思路應用的出路。比如,解決環境監管底數不清、情況不明的問題,就要設想打開平臺就像作戰時沙盤指揮一樣,清晰地展現實時排污狀況、走向、相應區域或流域污染情況、周邊居民關注熱度等。只有清晰地知道要解決的環境問題,并以目標為導向,大膽提出應用要求,技術人員才能嵌入更豐富數據應用模塊,“人在干、數在轉、云在算”的美好愿景才會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