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滴滴打車正式在北京及成都部分地區上線小巴業務,以解決用戶與公交、地鐵站的接駁問題,據悉,滴滴推出此項業務旨在解決兩方面問題,一是解決三公里內的短途高頻需求,另一方面則是彌補快車等無法涵蓋的業務內容。
小巴業務上線大數據成關鍵點
滴滴打車一直聚焦在解決大眾出行端問題。此前,滴滴業務主要集中在快車、專車等“共享出行”業務。有數據顯示,70%的出行需求集中在三公里以內,而今年“共享單車”的走紅,對滴滴打車的三公里內業務顯然產生了影響,對于滴滴來說,也需要更多的業務填補,以奪回三公里內的市場份額。
滴滴小巴業務于今年6月開始在北京回龍觀試運營,直至12月正式上線,用滴滴出行戰略部總監劉政康的話說,滴滴要“先做后說”。小巴業務的亮點在于實現了更為復雜的大數據運算。
此前,在快車、專車等業務上,滴滴采用其技術優勢分析用戶端與司機端的數據并規劃最優路徑,實現用戶與司機的匹配。可以說,在大數據運算方面,滴滴算是熟門熟路了。但是小巴業務不同于快車、專車只針對單一人員、單一路線的計算方式,小巴的數據運算需要解決多人上下車及安排最佳路線,基于用戶端上下車站點,通過搭建模型和大數據運用,計算涵蓋虛擬站點、浮動計價以及最佳路徑規劃幾個方面。
也就是說,根據用戶提交的數據建立用戶虛擬站點、將用戶聚集在一個易于小巴停靠與用戶尋找的上下車站點,然后根據乘客需求采用動態路線,并由同行乘客分攤車費的方式。此次滴滴并未公布具體收費標準,但據其產品總監羅文確認,滴滴的目標是將單個用戶的費用控制在5元以內。
大數據已成科技公司關注點
通過大數據匹配是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科技公司采用的方式,互聯網廣告公司通過用戶行為數據匹配廣告主產品人群并進行推送,而社交軟件則通過用戶社交行為分析,推送相應的內容或公眾號,大數據已逐漸融入生活中。
除了這些,不少科技公司將大數據運用更為廣泛和生活化,比如外賣平臺“餓了么”,通過大數據運算,實現對各餐廳出餐時間的精準預測,并且向“蜂鳥”騎士提供最佳規劃路徑,將原本不可控的用餐時間以大數據的方式盡可能精準預測,讓用戶提前知曉具體時間。另一方面,大數據的出現讓其實現對130多萬騎士的管控與調度,根據外送人員的訂單量及配送速度等行為數據進行分析,讓訂單發放行為合理。根據2016年Q2數據報告顯示,其“蜂鳥”外送業務占到了互聯網外送業務的26.7%,居于市場份額第一的位置。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移動互聯網房產交易平臺房多多上,房多多采用的是“直買直賣”模式,買家可以通過平臺與賣家直接聯系直接交易,而房多多通過這些年在平臺上積累的用戶行為數據的分析,建立了一套數據運算方式,讓買家與房源之間通過大數據形成精準匹配,提升交易效率,并且由于效率提升,房多多的平臺服務費維持在了2999元起,根據用戶配置交易保障費,總費用不到傳統中介的一半。從市場反應來看,該模式的表現也不俗,上線一年時間,就在其推廣的上海、深圳、南京、杭州、蘇州等城市,進入到了市場前五名。
從房多多和餓了么的市場情況來看,大數據運算成為他們提升效率、獲得市場認可的利器。而滴滴小巴此次試圖通過大數據的技術升級,挽回三公里內短途業務,此舉是否一定能成功言之尚早,但對用戶來說,滴滴小巴通過大數據運算將門檻降為5元乘車,這還是讓用戶成為了最直接的受益者,從這個角度看,其短途業務量增大未嘗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