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經濟欠發達地區,貴州借助大數據這一契機,在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振地方經濟等方面意欲彎道超車。作為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城市,上海在大數據產業的發展方面如何才能做出差異化呢?
大數據是智慧樹,大數據是鉆石礦。今年在貴陽舉辦的大數據博覽會產生了轟動效應,吸引了眾多國外內頂級的大數據企業參加;京津冀大數據試驗區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備當中;在包括上海、貴陽、武漢等在內的全國多個城市,大數據交易所爭相掛牌……大數據的魅力難以抵擋。
在這股大數據的熱潮背后,我們是否更應該冷靜地思考:各地方政府在發展大數據產業時如何才能做出自己的特色,大數據技術如何才能與行業用戶的實際需求對接,中國的大數據領域何時才能產生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領軍型企業……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解決,那么中國大數據產業的春天就不會真正到來。
大數據不僅僅是一股潮流
作為經濟欠發達地區,貴州借助大數據這一契機,在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振地方經濟等方面意欲彎道超車。作為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城市,上海在大數據產業的發展方面如何才能做出差異化呢?
“兩年前,貴陽剛開始籌備大數據交易所時,曾經來上海做過推廣會,與上海大數據聯盟產生過交集。那時就有記者問我,上海的大數據產業特色是什么?”上海科學院科技處副處長、上海大數據聯盟常務副秘書長吳俊偉博士坦言,“每個地方的自然條件、經濟基礎不同,發展大數據產業當然也不能千篇一律,不能都上馬大數據交易中心,不能都搞全行業大數據,而是應該與當地的優勢產業相結合。這是上海發展大數據產業的基本原則。比如,上海正致力于打造國際經濟、國際金融、國際航運和國際貿易等四大中心。上海發展大數據產業當然要與這四大中心的建設相結合,充分發揮行業聚集優勢,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海擁有良好的基礎設施條件:擁有世界第一的貨物和集裝箱吞吐量、亞洲第二大的證券交易額;450萬用戶享受到光纖到戶的便利,公共Wi-Fi熱點有900多處,4G和3G用戶超過2000萬;擁有超過4800萬張交通卡,每天的交通數據超過30GB;已經建成人口、法人、空間三大基礎數據庫,覆蓋2400萬人口、190萬個法人單位;軟件業和信息服務業的規模都超過了5000億元。“這些基礎設施和服務,通過大數據技術的帶動作用,將產生巨大的價值和增值空間。”吳俊偉表示。
實際上,從2013年《上海推進大數據研究與發展三年行動規劃》推出以來,上海就步入了大數據發展的快車道。舉例來說,上海市以三年為一個周期,在不同時期重點推動不同行業的大數據應用;整合政府資源,建立商業服務平臺,為企業提供支持和服務,比如“6+6”計劃包括6個政府公共資源服務平臺和6個商業應用系統示范;抓優勢行業,重點突破,加速推動金融、醫療、交通等行業的大數據應用,產生示范效應,讓市民的衣食住行真正受惠于大數據。
在全國范圍內的大數據熱潮下,我們也看到了一些“陰影”。比如,很多企業、高校熱衷成立大數據研究院,但是一些研究院徒有其表,沒有將相關資源整合在一起,進行實際的大數據研究和應用推廣。“發展大數據不能空喊口號,也不能僅僅打出一個旗號,而應該多一些實質性的推動。”吳俊偉表示,“上海大數據聯盟在成立之初就定下了自己的目標,整合政府、行業資源,實現資源的共享和互動,從技術創新的角度推動大數據應用和商業層面的創新,同時借助資本的力量,將大數據相關產業做大做強。”
擠出大數據的水分
經過近十年的努力,云計算中的水分逐漸被擠出,開始進入化云為雨的落地階段。有人開玩笑說,當年那些炒作云計算的人現在都跑到大數據領域去了。與云計算一樣,大數據當前也面臨如何腳踏實地,為企業解決業務發展和創新難題的挑戰。
實事求是地說,中國目前還處于大數據應用和發展的初級階段,找到應用的痛點和大數據的突破點才是當下最緊迫的任務。對此,吳俊偉有深刻的認知:“上海在發展大數據產業的過程中遇到了一些瓶頸和問題,這可能是中國各地發展大數據所遇到的具有共性的問題。比如,我們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數據核心技術和通用產品。Hadoop、Spark等這些知名的大數據平臺幾乎都來自國外,而中國的大數據企業并不掌握類似的核心技術和產品。”
雖然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開始加入大數據、開源領域和社區,但是并沒有形成規模效應,而且缺少核心的龍頭企業,沒有像互聯網領域的BAT那樣的龍頭企業可以帶動周邊的中小企業,以及整個行業的發展。吳俊偉提到,在上海的大數據生態圈中,大多是初創型企業和中小企業,雖然每個企業的干勁十足,但有種群龍無首的感覺。因此,發掘和培養大數據領域的領軍企業是當務之急。
另外,上海也在建立大數據高端人才的培養體系,比如組織大數據科學家訓練營,在高校中設立數據科學專業等,逐步建立從初級到中級再到高端的立體人才培養和輸送模式,數據工程師、數據分析師、數據科學家,一個也不能少。這是發展大數據產業的需要,也是很多企業提出的共同需求。
國外的亞馬遜、谷歌,以及國內的BAT等企業,它們之所以能在大數據方面領先一步,關鍵是它們具有大數據研究和應用的良好環境,比如擁有PB級數據量的計算和實驗環境,而且國外的政府和行業的數據開放已經達到相當高的程度,而這正是國內的企業和研究機構的短板。比如,中國的企業開發出一個大數據模型,但是苦于沒有成規模的應用環境來測試和驗證,這會延遲商品化的大數據產品的上市,而且產品的迭代和成熟期都會變長。
吳俊偉表示:“從政府的角度,我們正是看到了這些問題的存在,才著力優化大數據產業布局,促進大數據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研究機構、高校的互動、合作,建立公共的大數據基礎設施,為上海的中小企業、研究機構提供研究和創新的基礎條件。”
在數據開放方面,上海市政府出臺了專門的管理辦法,將政府各個部門,以及行業的數據,由政府主導進行數據資源的整合,然后面向企業和個人開放。目前,上海市已經建立了一個資源開放目錄。
大數據若想真正做到開放、共享,就必須有健全的法律法規作保障。“大數據涉及相關權益和利益保護、個人隱私的保護等問題,這也是一直困擾大數據行業應用、數據交易、數據流通的最大障礙。”吳俊偉表示,發展大數據,就必須制定和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
上海發展大數據產業并不是單兵作戰,而是大數據、云計算兩手抓,而且兩手都要硬。上海的大數據產業基地、創新基地,其前身就是云計算基地。大數據天生與云計算有密不可分的聯系。“大數據一定是在云計算的基礎上發展和推進。無論是從技術的角度,還是產業發展的角度,在政府主導的一些項目或相關政策的制定中,我們都將云計算與大數據結合起來考慮。上海設立了云計算大數據推進專項,就是將云計算和大數據當成一個整體來看待。云計算與大數據在技術和應用上有傳承和交叉,會相互促進和帶動。”
無論是發展大數據產業,還是做大云計算產業,政府的定位和職責都十分明確,就是起到引導和扶持的作用,主要是政策層面的支持。“上海推出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策略和計劃,比如《上海推進大數據研究與發展三年行動規劃》,以及像靜安區政府推出的《靜安區促進大數據發展的實施辦法》等,其中都明文規定,為大數據企業的運營和發展提供財政、稅收、基金等多方面的支持。上海還將出臺全面發展大數據的實施意見,在政策、配套、基金等方面提供支持。”
上海大數據聯盟也是在政府的主導和支持下成立的。聯盟除了組織活動、制定標準、搭建平臺以外,還以第三方機構的有利身份,將大數據產業鏈上下游各方黏合到一起,營造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和氛圍。
這是一次務實的大會
今年下半年,中國大數據市場的重頭戲之一——中國(上海)大數據產業創新峰會將于12月初在上海開幕。該峰會首次舉辦是在2014年,可謂中國大數據市場的拓荒者之一。據說,今年的峰會無論是規模、內容還是影響力相對上一屆都有大幅提升。
為了提升大會的精彩程度,主辦方特意邀請了在大數據方面頗有建樹的幾位院士坐鎮。“我們計劃將峰會辦成每年固定舉行的大數據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大會。每屆大會的組織架構都采用‘2+X’的模式。‘2’表示峰會由上海市經信委和上海市科委共同指導,充分發揮政府部門的主導、指導和推動作用;‘X’代表大數據需要重點突破且是上海本地具有大數據應用優勢的行業,這些行業的主管部門將參與指導峰會,并舉行相關的行業大數據分論壇,將大數據與行業用戶的真實需求相匹配,從而推動大數據應用積極、穩妥落地。”吳俊偉介紹說。
峰會將著重突出行業特色。會議主辦方之一上海大數據聯盟與參會的四大行業主管機構共同探討、設定行業分論壇的主題,力求會議內容更貼近大數據的實際應用,實現政產學研用聯動。
吳俊偉向記者透露了峰會的一大亮點,會上將宣布成立全國首個大數據試驗場。這是一個由政府主導立項,相關企業和高校合作啟動的項目,旨在推動大型的公共服務型大數據機構的發展,催熟國內的大數據交易,造福企業和大眾。
本次峰會還是一次尋找大數據領域領軍企業、挖掘大數據人才的“挖寶”大會。吳俊偉表示,經過近幾年的快速發展,上海本地涌現出一批具有潛力的大數據企業和優秀的大數據人才,數量雖多,但是缺少領軍型的企業和在業界具有很強影響力的大數據專家型人才。峰會給這些企業和專業人才一個展示的機會,為領軍型企業和人才的涌現提供適合的土壤。
另外,《大數據技術與應用叢書》的第三批書目也在峰會上推出啟動。以系列叢書這種形式詳細介紹大數據的技術和發展趨勢、行業應用,以及方法論等,這也是國內首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