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由國家行政學院電子政務研究中心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主辦的《電子政務藍皮書:中國電子政務發展報告(2015~2016)》發布會在京舉行。
十八大以來,中國開啟了新一輪行政體制改革,政府職能轉變的步伐明顯加快,激發了社會創新潛能,提高了政府服務效率。當前,隨著以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快速發展,世界各國正在積極依托互聯網深化新技術創新應用,以應對新一輪經濟變革帶來的挑戰。2016年,中國政府首次提出要大力推行“互聯網+政務服務”,以互聯網思維促進信息技術與政府管理深度融合,推動經濟發展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新時期,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依托“互聯網+”開展政府管理創新,破解政府管理領域難點痛點堵點,這是各級政府需要大力推進的工作,更是電子政務管理者需要重點研究的命題。
藍皮書認為,大數據是當前一個熱門詞語,但它本身的有效性還有待加強,主要基于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數據條件還不成熟。豐富有效的數據源是大數據發展的前提。當前,我國數字化的數據資源總量遠遠低于美歐,每年新增數據量僅為美國的7%,歐洲的12%,其中政府和制造業的數據資源積累遠遠落后于國外。就已有的有限數據資源來說,還存在標準化、準確性、完整性低,利用價值不高的情況,這大大降低了數據的價值。此外,中國要進入真正的大數據時代至少還要10年,要從人人相連到物物相連,之后數據才能呈現爆發性增長,為進入大數據時代提供巨量有價值的數據支撐。
二是技術條件還不成熟。與成熟技術積累推動應用模式創新的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領域不同,大數據領域的技術尚未完全成熟,還只能針對小規模、有結構或類結構的數據進行分析,談不上深層次的數據挖掘,現有的數據挖掘算法在不同行業中還難以通用。
三是大數據分析本身的局限性。大數據過于依靠數據的匯集,一旦數據本身有問題,就很可能出現“災難性大數據”,導致錯誤的預測和決策。同時,數據分析的結果本身就可能影響進一步分析。
藍皮書同時指出了解決方案:
第一,推進數據和技術完善。大力推進數據開放和標準化,消除數據共享壁壘,擴大數據總量和提升數據質量,加快推動互聯網、物聯網的發展。推進大數據技術發展與完善,特別是加快開發大數據技術在政府決策中的應用。
第二,多元化手段相結合。正確認識大數據技術的局限性,揚長避短,形成信息技術與傳統決策模式的有機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