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直播”問題,指的是大數據時代,不管是自身原因或者他人原因而造成的隱私問題泄露,對公眾造成潛在或既成影響的一種普遍現象。如何對“被直播”問題進行系統分析,分析其出現原因及原理,從而為公眾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解決措施,成為了當下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
一、調研的背景與意義
1.選題背景
(1)大數據的定義
大數據這個詞在最近幾年熱度未見消退,反而越來越熱門,在2013年甚至被稱為大數據的元年,這與近幾年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是分不開的。大數據(Big data),或稱巨量數據、海量數據、大資料,指的是所涉及的數據量規模巨大到無法通過人工,在合理時間內達到截取、管理、處理并整理成為人類所能解讀的信息[1]。而它背后潛伏著的不僅是極大的商業價值,還有對于人類發展、倫理道德問題的巨大沖擊。
(2)大數據的表現形式:第三只眼監視下的當代社會。
大數據的應用領域從最早的IT行業轉移到現在的傳統行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商業性互聯網公司,近幾年他們開始將目光轉向了個人用戶數據。在這里,并不僅僅說的是人們提供給商家的手機號、地址、E-mail等有形信息,還有人們的消費心理、偏好、收入情況等隱形信息,也可以通過一定的計算方式提煉歸納出來,多方信息在一起匯總,一個潛在的目標用戶就誕生了,甚至這個用戶的個人信息會做到多方共享,多方獲利。
日復一日處于這樣的網絡生存環境下,人們不能不產生一種正在“第三只眼”監視下生活的感受,這“第三只眼”正是互聯網、大數據[2]。
(3)調研形式與樣本數
本次問卷分為傳統問卷和網絡問卷兩部分,傳統問卷在一定程度上有較明顯的缺陷,比如時間、金錢成本高,無效問卷占有率高等,網絡問卷可以很明顯的彌補這些缺陷。傳統問卷第一次發放100張,回收66張,第二次發放100張,回收45張,共發放200張,回收總數111張,網絡問卷填寫人數132人,傳統問卷與網絡問卷合計共發放332份,其中無效問卷89份,有效問卷243份,有效問卷率73%。
在調查的243份樣本中,男生101人,占樣本的41%,女生142,占樣本的59%。對于年齡段分析,天津市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因此受訪人群年齡段大概在18歲~25歲,大一到大四的四個階層分布較為均勻。用于問卷調查的結果可以為同樣研究這個領域的人提供數據支持。
2.調研對象和目的
(1)問卷對象定位與分析
在這次調研中,受訪人群有天津師范大學、天津工業大學、天津理工大學、天津大學、南開大學、天津外國語大學的大學生及研究生以及其他職業學校的大學生。
①大學生在津數量不容小覷。早在2012年,天津市教委發布數據,稱本市在校大學生的數量為49.6萬余人,每10萬人口在校大學生達到4500人。2013年4月4日,天津市統計局發布調查報告,天津市本科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高達12.69%。這個數據成為我們采用天津市大學生作為調研報告的一個重要原因。
②對于“隱私問題”的敏感性。對于在校大學生來講,絕大部分都是90后。所受教育時間都在10年以上,他們接受良好的教育,相比其他人,大學生的學識和各方面綜合能力較強。同時,由于90后是特殊的一代,他們渴望能夠有自己的一番天地,渴望活出特立獨行的自己。另一方面,又渴望能夠在別人面前建立起自己良好的形象背景,要想達到這一目的,就與現如今流行的各大社交軟件密不可分。綜合分析當代大學生,他們對于自己隱私問題應該相當敏感,不管是自我對于隱私的有意泄露還是他人的惡意泄露。
(2)調研目的
在2016年CNNIC發布的第35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指出,截至2015年12月,中國網民的數量已經達到6.88億,而在這其中,學生網民所占的比例最高,達到了25.2%。這也就是說,中國網絡時代的主要用戶就是學生,綜合多方面考慮,本文中通過對天津大學生網絡習慣與心態的調查,對現有資料進行歸納總結,對“被直播”問題提供來源分析、參考數據和解決辦法,并對大數據時代下的網絡隱私安全提出幾點建議。
二、針對“被直播問題”的調研分析
1.受訪人群的網絡使用率極高,訪問方式多樣
1997年,經過長達十幾年的科研實驗,網絡在中國進入了高度的發展階段,國內Internet用戶數97年以后基本保持每半年翻一番的增長速度。在2015年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指出,53.1%的網民認為自身依賴互聯網,其中非常依賴的占12.5%,比較依賴的占40.6%,而在這其中,大學生本科及以上的網絡依賴程度則達到了63.9%。在此次筆者的問卷調查中,也有將近53%的受訪人群表示網絡對于他們非常重要。
在問卷調查中,44%的受訪者用移動設備等上網,在網絡問卷中,使用移動設備上網的竟然高達71%,隨著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的問世,越來越多的人希望可以在任何地方都能享受到網絡時代的便利。大學生作為時代潮流的跟隨者自然也不例外,甚至這種便攜設備的使用率已經大大超越了電腦的使用頻率。然而,相對于電腦來說,手機攜帶的個人信息較多,一旦手機成為了網絡世界信息的一部分,那么泄露便不是沒有可能,手機訪問網站,可能受到其攜帶病毒的攻擊導致手機個人信息被外泄,更嚴重的是如今的手機都有便攜支付的功能,一旦遭到入侵,那么個人的財產問題也可能有一定的損失。早在2014 年5 月9 日 的《發展導報》中,就有記者證實,商戶可以用一定的技術條件把已經刪除的手機個人數據還原。針對此類現象,我們不能再把所有目光與技術開發都投給在電腦上的防隱私泄露,而應當是移動設備居多。比如在安卓系統和IOS系統都可以使用的360清理大師軟件,可以做到隱私粉碎和防騷擾提醒,但進一步的功能還有待開發。
2.產生“被直播”問題的原因:隱私保護意識淡薄、方便為第一原則
上文中提及,“被直播”的概念是大數據時代,不管是自身原因或者他人原因而造成的隱私問題泄露,對公眾造成潛在或既成影響的一種普遍現象。這就表明,產生這個問題的原因可以分為兩個方面:個人原因以及他人原因。前者相對復雜,一般造成的是對公眾無意識的影響,后者一般具有很明確的目的性并且對隱私來源者的生活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1)了解隱私問題,但應用到生活中保護隱私的措施并不到位
本次調研的紙質問卷中,有78人認為現在的網絡環境不夠安全,甚至存在較大的威脅,占到總比例的70%。僅有33人認為現在的網絡環境安全,占到總比例的30%,這說明受訪人群對于網絡環境的安全與否存在相當大的質疑。此外,網絡問卷中,有88人認為手機地圖導航系統會暴露自己的個人隱私,占到總比例的66%,僅有44人認為并不存在暴露個人隱私問題一說,占到總比例的34%。此外,網絡問卷中的94人認為在社交網絡上公開自己的個人信息會涉及到隱私問題,占到總比例的71%,認為不涉及個人隱私的有38人,占總比例的29%。這些數據說明,受訪人群對于隱私問題并不是完全不關注,明確的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他們的隱私可能會受到威脅,但是這并不能代表其對隱私這個問題相當重視,只能定義為大概了解隱私問題,對于大部分受訪人群來說,僅僅局限于了解這一層面,他們所應用于生活中保護隱私的措施卻并不到位。
基于總樣本數243份,有71%的受訪人群明確表示自己會在網頁登陸時確認記住密碼,僅有29%表示不會記住。2015年互聯網調查報告表明,截至2014年12月1日,中國互聯網的網站已經達到了335萬個,而每一家營業性質的網站幾乎都會要求用戶進行注冊,名義上是為了完善用戶個人信息,以方便為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這就產生了用戶自己的個人賬戶和密碼。而且,有88的受訪人群表示并不會主動清理自己的網頁歷史信息,占到總比例的36%。這些信息一旦保存在電腦上,并不會引起受眾的重視,但如果上網設備遭到了黑客破譯,這些密碼都會在不知不覺中,成為別人偷窺和獲取信息的途徑。
此外,用戶在登錄時選擇記住密碼的另一個原因就是便利性,一次存儲,省去了日后每次都要輸入的麻煩,不僅僅是這種行為由此原因,受訪人群不注重個人隱私保護措施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以方便為原則。
(2)方便快捷性為主要原則
網絡時代確實給人們帶來了很多的便利,網購成為大學生購物的首選,這也符合當代社會人們更傾向與一種“宅”的生活方式。從圖1可以看出,有絕大多數受訪人群都會使用網購,而網絡購物的一項重要前提就是需要買方提供詳細的收貨地址,如果送貨這一環斷裂,就不能促使這一交易的進行。研究表明[3],為了享受送貨上門的便利服務,幾乎100%的用戶選擇了填寫真實的用戶地址。
此外,連接公共區域WIFI也是受眾群體求方便快捷的體現,絕大多數受眾群體表示,到達某一地方后首先詢問的就是WIFI密碼,在央視某檔節目中,主持人給出了現場的WIFI,要求所有的現場觀眾連接,在連接10分鐘后,主持人精準的說出了在場某位觀眾的郵箱和手機號。由此可知,由于受眾心目中潛在的便利需求存在,不法分子想要盜取其個人隱私數據也就不再成為難題。
(3)鏡中我理論主導下的自我意識不斷增強
根據“鏡中我”理論:人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自我的認識,而這種認識主要是通過與他人的社會互動形成的,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態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鏡子”,個人透過這面“鏡子”認識和把握自己。而在“被直播”問題當中,有一部分是用戶已經認識到的對用戶個人生活造成的影響,而有絕大多數影響是用戶到目前為止都沒有認識到的。在網絡問卷中有將近68%的大學生選擇了上傳自己的真實相片。紙質問卷中也有高達59%的人選擇了上傳自己真實的私人信息,任何一個陌生人都可以通過這些社交平臺搜尋信息,甚至可以進行惡意宣傳,通過任何手段達到自己的目的。
我們生活在一個偏愛分享的時代,人們迫切的希望通過傳播自己的個人真實資料得到他人的認知,從而反饋給自己。這樣的信息往返可以使得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變得更加容易。于是,日常人們的生活都被記錄在了一個個社交軟件,人們的日常生活也就輕而易舉的被他人掌握。不可否認的是,人們并沒有意識到這樣有什么不對,相反,如果人們的行為沒有得到他人的關注和理解,人們反而會覺得失落,認為自己的人際關系或別的地方出了差錯。
2.他人原因
(1)商業公司追求盈利和潛在用戶的需要
對于商業公司來說,利益是永恒的追求目標。淘寶公司利用用戶購買商品的購買率、搜索次數等數據分析歸納出用戶個人的購買喜好,將這些整理出的、受眾可能會喜歡的物品放在了每個用戶的客戶端最顯眼的位置,用戶滿心歡喜的購買,淘寶公司也獲得收益。
(2)黑客等帶有個人目的的偷竊數據
這屬于大數據“被直播”問題中一個發生概率比較低的情況,一般來說,如果用戶的個人信息如果沒有很重要的價值的話,不會被黑客隨意攻擊。
三、針對“被直播”問題的解決措施
1.用戶個人
明確自己的使用需要,避免不需要的信息泄露。以上圖表顯示,絕大多數大學生都使用了手機APP,并且按照開發者需求填寫了自己的真實號碼、郵箱等,這樣一來,商家就知道了你的個人信息,消費心理等,用戶的手機就會不斷接受到推銷電話,有不少大學生表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手機號碼是怎樣被泄露的,這樣一來,就算大學生想追究商戶的責任也無從下手。因此,大學生應該在安裝手機軟件前閱讀安裝須知等,如果完全沒有必要的話最好不要輕易填寫自己的個人信息。
2.政府方面
(1)早日推出法律政策,加大懲治力度
Craig ?Mundie(微軟研究及策略部門主管)說:“沒有壞數據,只有對數據的不合理使用。”國外在很早就已經開始關注大數據的存在,同樣,也意識到了大數據對于普通大眾個人信息的沖擊,早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The Fair Credit Reporting Act》法案就已經針對大型主機侵犯人類隱私提出了有效防護。這樣一來,信息公司就無法把用戶的個人信息轉換成商業價值,使得用戶信息有了一定的安全保障。
(2)設定審核關卡,加強對網絡環境的監管
隱私泄露的重要途徑就是互聯網,在互聯網這個虛擬世界里也并不是誰都可以為所欲為,早前我國對網絡上傳播謠言而定罪,現在,對于網絡上肆意謀取他人個人信息也應當盡快制定相關的法律政策。再有,大數據再發達也需要有專業的認識來操控,因此,加強對專業人士的培養,端正其使用大數據的態度,對大數據的使用方嚴加審核,才能使大數據在得到充分利用的基礎上又不會涉及他人隱私問題。
3.企業方面
企業應該在不侵犯用戶權益的情況下,合理、節制地獲得用戶的個人隱私,防止因為觸及用戶對于隱私泄露的底線而遭至用戶的抵觸。在這方面,淘寶公司已經率先開始對隱私信息開始保護措施,在淘寶網購的過程中,用戶可以自行購買一份隱私保密協定,如果用戶確定當個人信息被商家賣給了信息收購公司,并且受到了精神或者財物損失,一旦核實,淘寶網會率先賠償用戶損失,這雖然是一種未雨綢繆的手段,雖然這不可能徹底改變隱私外泄這一現象,但也可以稍稍給用戶吃下一顆定心丸。
四、結 語
大數據是一把雙刃劍,它在一方面是變革價值、經濟、組織的重要力量,使得人類的生產與文明發展可以更進一層樓,但是另一方面,每一個數據又把人類的信息完全暴露出來,讓人膽戰心驚,在大數據時代下,人類隱私問題的最終解決方案,仍然是掌握在人類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