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大數據時代的社會安全
■中央黨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2014年4月15日,習主席主持召開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全面提出了總體國家安全觀,第一次明確地將社會安全納入到國家安全體系中,并賦予社會安全“保障”國家整體安全的重要職能。習主席的這一論述不僅大大提升了社會安全的地位,也深化了人們對社會領域問題的認知,標志著我們黨和政府對社會治理的探索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隨著大數據技術的發展,特別是移動通信技術的革命,社交網絡、數字媒體開始崛起,使得各類海量數據(短信、微信等即時通訊工具、衛星數據、無人機影像)能夠被更為自由便利地使用,這正在根本性地改變社會安全問題的應對方式。大數據的發展使得社會安全問題呈現出復雜化的趨勢,并且與政治安全、意識形態安全,甚至是軍事安全等領域以更加多樣化的形式交織在一起。大數據的大眾性、傳播的即時性以及技術的進步性使得我國的社會安全形勢面臨新的挑戰。
大數據的大眾性對社會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今天,普通大眾通過各類移動互聯設備,可以隨時隨地表達民意、傳播觀點,正在成為社會安全問題的主動參與者。截至2014年12月,中國網民突破6.49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47.9%,手機網民也達到5.57億。在大數據時代,人人都是數據的制造者、傳遞者和獲取者。數據的這種大眾性一方面極大地擴展了信息傳播的空間,加快了信息傳播的速度,進而提高了整個社會經濟運行的效率;但另一方面,數據空間的高度自由化和虛擬化,也不可避免地會成為部分別有用心的人散布謠言、進行政治文化滲透活動的工具。比如近年來我國發生的一些暴力恐怖事件,就是境內外“三股勢力”通過互聯網等多種渠道,遠程遙控指揮的結果。
在大數據時代,各類信息大規模的自由流動使得民眾參與社會管理和政治事務的熱情很容易被點燃,而這些海量的數據魚目混珠,其中有很多假信息、偽信息和謠言,這對信息的監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面對傳播快、影響大、覆蓋廣、社會動員能力強的微博、微信等社交網絡和即時通信工具用戶的快速增長,如何加強網絡法制建設和輿論引導,確保網絡信息傳播秩序和國家安全、社會穩定,已經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突出現實問題。
大數據的即時性考驗政府的危機應急能力
大數據時代,數據的傳播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產生后便可即時傳播,使得一旦發生社會事件,信息會通過各種渠道在第一時間傳播到公眾中,而公眾的情緒也能第一時間呈現在龐大的數據洪流中,這讓個別事件在快速傳播之后會從局部事件迅速變成公眾事件。利用大數據技術,在發生一起公共事件后,通過開放式的軟件平臺,人人都可能實時地將自己所看、所聽及所知的具體細節上傳。在這一人人參與的過程中,人們的心理也會不知不覺發生變化,形成一種共同意識,因為他們在參與的同時,也是在進行一種公開的表達。一個能夠進行公開表達的人群就構成了德國政治哲學家哈貝馬斯所說的“公共領域”。
這種因大數據技術的迅速發展而形成的“公共領域”,在中國當前特有的社會轉型背景下,對社會穩定影響巨大。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發展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一個成功范例。但是,這一成就空前的經濟繁榮一方面讓人民群眾享受到生活水平的提高所帶來各方面的巨大改善,同時經濟增長的力量也對中國社會形成了巨大的沖擊,伴隨著經濟奇跡腳步的是社會結構和政治結構的快速和巨大的變革。國家、社會和市場都在這樣一種巨變中重新定位,重新協調彼此間的秩序。社會急劇轉型打破了原有的社會平衡,社會對人的約束力就會在一段時間內減弱甚至喪失。此時,舊的規范已被打破而新的規范尚未建立;在什么是對的和錯的,什么是可能的和不可能的,什么是合理和極端的,什么是合法的和不合法的等等社會基本價值問題上,均會產生混亂甚至對立。處于這樣一種階段的社會的運轉特別容易失序,激化社會矛盾。而大數據所帶來的信息傳播的即時性,會讓社會失序問題更容易被激化。
大數據技術讓個人隱私和國家機密更容易被泄露和竊取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使得各類信息的公開性和可獲得性空前增加,但這并不意味著任何信息都可以被輕率地使用。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不愿意在自己沒有被提前告知的情況下,自己在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或者留下的使用痕跡被他人收集、保存和分析。但現實情況卻是,在不斷進步和革新的大數據技術面前,個人的隱私面臨越來越容易泄露的風險,因為我們日常的電話記錄、郵件往來、經濟消費、交通出行、甚至是醫療檔案等個人信息都在逐漸實現數據化管理和存儲,而這些數據都并非絕對安全。
不僅僅是個人,大數據技術的進步性同樣也讓國家機密面臨被竊取的風險。在大數據時代,信息的跨國流動已經成為現實,政府不再是信息的唯一擁有者和權威發布者。更為關鍵的是,在大數據時代,全世界民間社會的力量都可能會被動員起來,其所展現的力量甚至會超過單個國家的政府。由全球著名的高分辨率商業衛星影像數據提供商——美國數字地球公司,推出的名為Tomnod的軟件應用平臺,就展現了互聯網“眾包”模式巨大的全球動員力量。馬航MH370失聯事件發生后,數字地球公司幾乎在第一時間做出回應,將Tomnod打造成一個開放的“眾包”平臺,提供其所匯集的MH370失聯區域數據和高分辨率衛星圖像。Tomnod邀請來自世界各地的科技志愿者來搜索失聯航班的任何跡象。根據統計,Tomnod平臺共動員了全球800萬志愿者來尋找失聯航班,提供各類信息。美國數字地球公司所展現的這種巨大的全球動員能力如果僅僅被用于人道主義目的,那無疑是人類的福音,但是如果它調動全球民間社會的力量,用于針對某個特定國家的政治目的,那就非常可怕了。但現實往往如此。美國數字地球公司最賺錢的業務,就是為美國情報界提供相關服務。該公司曾經在Tomnod應用軟件平臺上推出了一個名為“搜索挑戰”的項目,要求志愿者利用其發布的高分辨率衛星圖像幫助搜索上千平方公里內的軍事飛行器和車輛。但是這個搜索項目的目的并沒有公布。這種動員大眾來尋找軍事情報的做法缺乏透明性,并且顯然損害了網絡世界的倫理原則。這一所謂的“挑戰項目”其實就是在濫用全球民間社會的力量來搞間諜活動。
主動利用大數據來構建高效的社會安全體系
當今世界,信息技術革命日新月異,對國際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軍事等領域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信息化和經濟全球化相互促進,互聯網已經融入社會生活方方面面,深刻改變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我國正處在這個大潮之中,受到的影響越來越深。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是對我國構建高效的社會安全體系一個巨大的挑戰。
同時,也要看到,大數據技術的發展,為構建更加有效的社會安全體系帶來了機遇,維護社會安全應該適應信息化時代的發展,更要主動擁抱大數據,主動利用大數據來構建高效的社會安全體系。
首先,大數據有助于提高社會安全工作決策的科學性。大數據是有關聯性的數據,通過數據挖掘技術分析其中的關聯性,可反映數據內在的規律,進而對研究對象的未來發展態勢進行預測。這種建立在相關關系基礎上的預測正是大數據的核心。通過對社會安全相關信息的挖掘、分析,社會秩序運行的許多經驗規律進一步顯現。這些經驗規律對社會安全工作而言,具有非常寶貴的參考價值,可以作為決策的重要依據。
其次,大數據技術將進一步增強政府維護社會安全的能力。隨著大數據技術的深入應用,社會安全問題的解決可以更加具有針對性。比如,可以通過分析處理歷年來的公共安全事故的數據,提前預警某些安全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為避免事故的再次發生提供重要的預測參考。
第三,大數據技術能夠改善網絡輿情工作,降低社會安全風險。當前網絡輿情監測基本還停留在對事件傳播力、影響力及擴散范圍的量化描述,屬于事后處置,大數據的預測性可以大大提高輿情工作的有效性。網民在上網過程中留下了觀點、行為、情感、足跡等記錄,由此產生了海量的數據。這些數據蘊含著豐富的內涵及許多規律性的信息。通過對這些數據的挖掘,可以了解民眾的需求、訴求、意見等,從中挖掘出一些潛藏的輿情并預測其發展態勢,提前介入處置,有效化解負面輿情,以降低社會安全事件發生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