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三五’的中心任務是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而運用大數據能更好的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3月10日,全國人大代表、貴安新區管委會主任馬長青在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大數據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了貴州代表團代表們熱議的話題。
馬長青介紹,自貴安新區成立以來,就把大數據為引領的電子信息產業作為主導產業和核心競爭力來培育。
2016年,貴州獲批創建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貴安是主戰場之一。馬長青信心更足:在當前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和產業轉型升級中,大數據大有可為。
繼國務院印發《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后,在“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中,首次明確提出“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圍繞增加大數據產品服務供給,貴安新區將提供更多大數據商用產品和服務,積極發展各種新業態,以更大力度持續建設大數據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的“實驗室”。
“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質量好壞直接會給經濟帶來影響。”馬長青介紹,貴安新區為企業打造一塊全國首選的大數據“試驗田”,把試驗區變成示范區、大數據變成大產業、大機遇變成大紅利,打造對外開放的新高地,打造大數據全產業鏈、全治理鏈、全服務鏈“三鏈融合”創新發展的貴安模式。
貴安新區將強化信息基礎設施、人才、政策法規三大要素支撐,加快建設綠色數據中心、集成電路產業、大數據創新應用示范、智能終端制造四大基地,抓好大數據的“政用”、“民用”、“商用”,實現大數據人人用、家家用、行行用,讓大數據既“高大上”,又“接地氣”。
2016年3月2日,在2016云上貴州·大數據招商引智(北京)推介會上,“國家大數據(貴州)綜合試驗區”正式揭牌,標志著貴州大數據發展進入新的階段。馬長青表示,“推動大數據產業發展,是供給側改革和需求側管理‘兩側’發力的重要舉措。”
當前,大數據應用已深入許多領域。大數據產業發展,不僅對經濟產業帶來深遠影響,對“供給側改革”尤其意義重大。
對此,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所長胡瑞忠持同樣觀點,大數據應用將直接助力產業轉型升級和供給側改革。大數據作用下,會帶動貴州本土企業尋求創新。形成新的業態,形成新的有效供給。
全國人大代表、貴州朗瑪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偉為代表介紹了未來將出品的國內首部醫療手機,他介紹,目前朗瑪已與中國的癲癇學會共同研發出癲癇手環樣機,手環將于2016年的7月前后批量臨床;研發了可測六項指標的自動芯片,這種芯片可集中在手機上,也可做單獨設備以測尿酸、總膽固醇、脂蛋白等。
在王偉看來,這不僅是在大數據領域的創新,還響應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為更好的推進供給側結構性調整,貴州省3月1日印發《關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貴州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出了部署。
《意見》指出,貴州將依托大數據著力提高優質農產品供給能力,推進工業轉型升級,加快發展以山地旅游為重點的現代服務業,提升大數據大生態產品供給水平,降低企業成本,補齊短板增強公共服務供給精準性,強化托底保障,建設標準體系,發展開放型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