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微眾銀行征信查詢屢遭質疑。微眾銀行人士回應稱,“微眾銀行互聯網大數據爽約是一種誤解,微粒貸的征信數據是多維度的”。同時表示,為方便客戶理解,就貸款余額為零達到一定時間的客戶,微眾銀行會向央行報送“結清”狀態,直至客戶再次新借。
雁過無痕,但一條征信查詢引發的討論似乎并沒有停歇。
近日,有關微粒貸查詢客戶征信信息是否合規、是否會影響用戶在他行進行貸款的話題受到關注,很多人也趁機科普了一下循環貸款在征信記錄上與普通貸款的不同之處。
“我們銀行在審批貸款時,如果看到半年內2次征信查詢記錄,尤其是信用社查詢,會直接拒絕核發貸款”,一位股份制銀行人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信用社大多是代查征信,背后的委托方往往是小貸公司,而征信頻繁被查詢,意味著該客戶可能嘗試在多個金融機構(包括非銀行業金融機構)貸款。當然,也有尺度比較松的銀行,客戶一個月內多次查詢才會被拒貸。”
“不同的銀行批貸的具體要求不同,相信征信查詢只是其中一個可能的方面”,微眾銀行有關人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此外,為方便客戶理解,就貸款余額為零達到一定時間的客戶,微眾銀行會向央行報送結清狀態,直至客戶再次新借”。
只能鎖定難以銷戶? 可報送“結清”
微粒貸是微眾銀行去年中期推出的一款小額信用消費貸款產品,也是微眾銀行的首款產品。微粒貸初期采用“白名單”制篩選用戶。
根據深圳銀監局數據,截至2015年12月末,微粒貸貸款余額74.95億元,共開通白名單客戶2034萬人,授信客戶352萬人,授信金額757億元,累計66萬人在線貸款128.17億元。
據媒體報道,有用戶點擊了微信錢包中的“微粒貸”業務查看額度,卻被微眾銀行以“貸款審批”的原因向人民銀行查詢了個人征信記錄,這一行為對自己后續的房貸申請產生了影響。
對此,微眾銀行的回復也十分明確,“當用戶申請開通微粒貸(即點擊查看額度)時,頁面主動提示用戶閱讀《人民銀行征信查詢授權及借款相關協議》并勾選授權;如用戶沒有勾選,即出現彈窗提示用戶閱讀協議;后續亦需用戶進行密碼驗證,我行方才會向央行查詢用戶征信記錄以評估可貸金額。”
“我看到上述消息后,立刻跟微眾銀行的微粒貸客服聯系,要求該行取消對我的授信,但是卻被告知只能鎖定無法取消”,Z女士表示,“我也是看到朋友圈有人曬自己的額度,才好奇點擊查看自己的額度,早知道無法取消授信,肯定不會進行操作的”。
“而且,客戶主動放棄授信和不符合審批要求肯定是不一樣的”,Z女士對上述處理方式并不滿意,“不符合審批給人的感覺是用戶的信用度不達標,這不符合事實啊。”
《證券日報》記者以用戶身份致電微粒貸客服中心。“如果客戶提出申請,我們申請鎖定處理后會顯示為您不符合本行的借款審批要求 ,從而無法實現借款的目的”,微粒貸客服人員表示。
微眾銀行有關人士則修正客服人員的答復并表示,“不需要微粒貸的客戶還是可以銷戶的――通過電話客服的方式鎖定賬戶,確保貸款循環額度不可使用。當客戶有緊急融資需求時,可以申請解鎖。”
此外,微粒貸在常見問題頁面承認,如果客戶的授信額度是5萬元,即便只借1萬元,在征信報告上顯示的都是“發放貸款5萬元”。不過,“征信報告的最后一句會顯示借款的真實余額”,微粒貸客服人員對此表示,“對于需要在他行進行貸款審批的客戶,我行還可以配合出具報告證明其貸款余額。”
“雖然微眾銀行提示用戶閱讀《人民銀行征信查詢授權及借款相關協議》并勾選授權,但是并沒有提示用戶循環貸款服務一旦開通就很難直接顯示結清,因此從程序上來看還是有瑕疵的”,資深法律界人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微眾銀行有關人士則回應稱,由于微粒貸是長期有效的“信用循環”額度,而“貸款結清”僅是針對“單筆貸款”的狀態,并直接適用于“信用循環”貸款(這點與同是信用循環的信用卡完全一致,當信用卡透支時點金額為“0”時,征信報告也是體現信用卡欠款為“0”,而不是“貸款結清”或“銷卡”)。但為方便客戶理解,就貸款余額為“0”一定時間的客戶,微眾銀行會向央行報送“結清”狀態直至客戶再次新借。
此外,微粒貸循環授信額度在合同中也有約定期限,原文表述為“微粒貸額度期限一年,如雙方無異議可自動展期一年,展期次數不限”,因此,當客戶不再需要微粒貸時,可以通過電話客服方式要求“鎖定”賬戶,提前“暫停或終止”該信用循環貸款額度。
互聯網大數據爽約?
由于微粒貸在授信過程中,查詢了央行征信系統,目前有關“互聯網大數據爽約”的質疑也引發了熱議。
“這其實是一種誤解,微粒貸的征信數據是多維度的”,微眾銀行有關人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目前微粒貸有微信和手機QQ兩個入口,如果是從微信渠道申請微粒貸,系統會注重調取微信方面的社交數據進行審批,如果是從手機QQ渠道申請,系統會注重調取手機QQ方面的社交數據進行審批,當然無論上述哪種情況下,我們都會調取央行的征信作為另一個維度的數據進行互相印證和分析”,微眾銀行上述人士表示,“對于央行征信系統的純白戶(即沒有任何記錄),如果其社交數據比較理想,微粒貸還是會適當地對其授信,例如我們對于一些果農發放貸款就屬于此種情況。”
為何多次查詢征信會遭銀行白眼
拋開微粒貸單個產品的流程來看,商業銀行為何對于征信查詢如此警惕?
“如果是被金融機構在短時間內多次查詢征信,該客戶再申請貸款時,其余金融機構肯定會產生疑慮”,上述股份制銀行人士表示,“多次查詢意味著,這名客戶在短時間內,有較為頻繁的申貸行為或申請信用卡行為,其財務狀況就值得謹慎對待了。”
《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在一些社交平臺,確實存在付費代查征信的需求,報價大概每個70元-80元。“我們是小貸公司的,只能拜托銀行的員工或者在銀行有關系的人代查征信,而且我們的需求很多,每天能達到500個”,福建地區尋求代查征信的H先生對本報記者表示,“現在查征信比以前難度加大了,客戶也比較重視自己的征信信息。”
相關閱讀:
自2015年1月18日試運營至今,微眾銀行開業已一年有余。截至2015年12月末,微眾銀行首款產品“微粒貸”累計66萬人在線貸款128.17億元,貸款余額74.95億元。近日,微粒貸征信查詢授權屢遭質疑。用戶稱微眾銀行在沒有明確告知用戶的情況下查詢個人征信記錄,并直接以“貸款審批”名義去查詢個人征信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