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鄉村之聲《三農中國》報道,統計顯示,當下城鄉“數字鴻溝”依然較大:2015年我國城市寬帶用戶凈增1089.4萬戶,是農村寬帶用戶凈增數的5.5倍。農村地區的信息化設施覆蓋率低,難以搜集到全面而準確的數據。
是什么原因造成農村地區的數據難以全面搜集呢?據了解,目前我國很大一部分的“三農”數據分散在不同政府部門之間,行政邊界成為數據自由流動的“高墻”,支離破碎的數據難以成為準確決策的基礎。
大數據能給三農發展帶來哪些好處呢?先來了解什么是大數據。
大數據的概念其實不難,就是把相關的數據匯總起來,然后找出其中的規律或者特點,再進行應用的一種方式。通過分析大數據、運用大數據,可以發現新問題,創造新價值,提升新能力。正因此,有人將大數據表意成新型經濟資源。
簡單說,打個比方,通過大數據統計,就能知道各地都在用什么化肥,播的什么種,各地的消費習慣等等信息,有助于市場分析,也有助于全國一盤棋,統一調配。
一方面是大數據很重要,另一方面卻是收集不上來大數據。對此,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朱啟臻表示,目前我國一些涉農領域數據缺失,數據質量不高,數據利用程度低,一些數據部門之間互相“打架”。在現實中,大數據在農村遭遇了“數據困境”。
朱啟臻:數據分割帶來的不便,只要是從事農村工作都會遇到,比如研究農業勞動力問題,找誰呢?人口部門的數據農業部門不清楚,勞動力的現狀、未來勞動力供給的趨勢,又屬于勞動保障部門的責任,研究某一個問題會涉及到很多方面,數據不能共享,導致決策的時候難以得到真實的,可供決策參考的數據。
朱啟臻表示,大數據的作用,大數據與農業結合效果的可期性,以及當下面臨的困境,這些因素決定了我國農業的大數據融合到了非變不可的地步。發展農業農村大數據,要補齊短板,需要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寬帶普及,推進現有設施設備的升級,逐步完善大數據采集、儲備等網絡設施。這不僅需要政府投入,更需要拓寬資金來源渠道,通過市場機制,鼓勵社會資本進入,支持企業實施農業農村大數據公益性、增值性服務。
朱啟臻:這些數據融合不起來主要受到條塊分割,農村社會是一個綜合性的社會,按照條塊來分割管理,有十多個甚至幾十個部門分別負責農村事物,但這些部門相互之間沒有什么聯系。農村的事物,農村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發展不是獨立一個部門能夠負責的,這是一個綜合性的東西。但是數據卻是各個部門分別掌握,所以給工作帶來很多麻煩。
隨著信息化的發展,大數據正和農業農村領域實現全方位的深度融合,這也為農業生產方式比較粗放、資源環境負荷過重、農民決策不理性等“老難題”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從想象到現實,農業農村大數據的藍圖正在逐漸展開,這將為農業現代化的進程提供更加強有力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