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人類篳路藍縷、披荊斬棘地跋涉幾千年,就是為了克服廣袤世界的未知和不確定性的話,我們似乎正在走進一個光明美好的新時代,這個時代叫做大數據時代。在這個時代里,隨著IT技術的迅猛發展,數據的增長成了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
谷歌前首席執行官施密特有一種流傳甚廣的說法,形象地描繪出了大數據之大:人類從直立行走到2003年所創造的知識,總計才5艾字節(1艾字節 相當于10億GB),到了2007年,短短幾年間的數據存儲已經超過了300艾字節。據統計,到2015年,全球網絡數據流量將達到每年966艾字節,這 標志著人類從數據的“池塘”達到數據的“海洋”。
而大數據也正在發揮它巨大的力量,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更多的確定性和更多指引,至少在兩方面給了我們前所未有的便捷——
第一,它幫助我們了解外界。世界的運轉方式和規律正在被轉變成各種數據,隨意在搜索網站輸入“大數據告訴你”這六個字,你就會收到無數關于我們的外部世界的精確解釋。
如果你想實現財務自由,“大數據告訴你是否該長期持有某某基金”;如果你想買房子,“大數據告訴你一年中哪個月房價最低”;如果你想考研,“大 數據告訴你考研到底難不難”;如果你想假期出行,“大數據告訴你國慶哪里最堵” 我們不用再擔心自己的決定是無憑無據、道聽途說,因為大數據以科學統計 的方式最大程度地給我們提供了行動的參考。
第二個方面或許是大數據對我們影響得更為直接的地方,它把人自身的活動方式也轉化成了數據。行走的時候,運動手環會不停計算你走路的速度和距 離,告訴你卡路里的消耗情況,作為你健身計劃的參考;聽音樂的時候,各種音樂軟件會不停記錄你選擇的音樂類型和聽歌頻率,并會以這些數據為依據為你量身推 薦一份私人歌單;網購的時候,購物網站會根據你瀏覽不同商品的頻率和消費金額,計算出你的購物傾向,在你的網頁上自動生成一份“你可能感興趣的商品” 蘋果最新的ios9系統甚至在健康軟件數據中的生殖健康這一項里,加入了性行為監測的功能,新近出現的一些app甚至能計算出人的性能力。
我們的身體、生活方式,在大數據時代,變成了清晰的、簡明的、容易讀懂的信息庫。這些數據的背后是某種野心——通過數據解決那個困擾人類許久的 疑難——“認識你自己”。數據在了解我們的身體、品味、喜好的過程中,發掘出我們是什么樣的人、想要什么、應該怎么安排我們的生活。
對于孤獨生活在冷漠的都市社會,時刻面對著未知與風險的現代人來說,有什么比一種以科學的名義出現的安全、準確、簡單的生活指南更具有吸引力 呢?可是,大數據能代替我們對自我的了解嗎?它是不是以均一的、數字化的衡量方式抹殺了人之為人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呢?富有靈性的人是不是最后會變成一堆堆 無趣的數據、一個個“空心人”呢?一個被數字量化的自我,會不會也是一個被粗暴簡化的自我?人內在的心靈可以完全外化變成可處理的數據嗎?愛情、美麗、自 由 這些都可以用數據來計算嗎?
如果可以的話,數據,是不是變成了信息時代的新神——一個全知全能的、按照其律法生活就可以給人以幸福的神。
哲學家尼采在《快樂的科學》中說“上帝死了”,實際上說的是人類認知世界的那個權威死了。在尼采看來,這并不是一件壞事。因為權威的失去,反而 給我們留下了獨立思考、重估一切價值的機會。正是神靈的消逝,才讓我們能夠重獲理性,重新出發去尋找真正的知識,去尋找生活的意義。
現在就斷定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對我們是好消息還是壞消息未免為時過早了。我們目前能做的,或許是在不斷地刷屏、轉發、點贊、分享的數據狂歡中冷靜 下來,把大數據真正作為一種工具,而不是把它變成惰于了解世界、了解自我的借口。大數據的推崇者們很喜歡借用一句蘇格拉底的名言來標榜大數據的作用,但實 際上這句話也適用于對大數據的反思,這句話就是——
“未經省察的人生不值得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