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樊明太研究員指出:大數據為信息數字化、信息標準化和信息價值化創造了條件和基礎,社會和經濟主體可以據此進行數據相關性和因果關系分析、趨勢預測和實驗博弈,而在研究數據之間的相關關系時,最好還要注意其相應的機制和行為含義。
大數據既是新經濟的新載體,也來自新經濟的驅動。
一方面,大數據成為新經濟的生產要素和資產,是新經濟和互聯網金融的新載體。按照2008年國民經濟核算體系,GDP核算中首次把研發支出歸入固定資產投資,從而使研發和軟件歸入知識產權產品、大數據歸入數字資本,這意味著企業研發支出、軟件和數據支出過去劃入企業成本,現在則劃入企業投資。這樣,數據和軟件就變成了資產,成為生產要素。從這個角度來說,大數據是新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新載體。
另一方面,新經濟工具的革命性創新,也驅動著大數據的產生和互聯網金融發展。近年來,在金融領域,基于大數據計算的比特幣應運而生,互聯網金融由于大數據、云計算、社交網絡和搜索引擎等新經濟工具的突破和應用而拓寬了經濟學中的“交易可能性邊界”,導致互聯網金融新業態快速發展,從而使其開始與傳統銀行業進行現實博弈。
大數據意味著人類對社會的認知、交流和決策的革新,將影響居民、企業和政府的行為習慣和市場規則,有利于提高社會生產率、改善消費者剩余。由于現代信息技術和互聯網革命,人類對社會的認知逐步數字化,人類之間的交流借助數據標準化實現了傳輸和視頻化,人類進行決策也多基于數據定量分析而非經驗和直覺。
比如,經濟學者基于經濟數據分析和模型計算進行經濟預測、企業發展規劃、大型工程項目經濟評估。如果沒有相關數據及信息,這些都是很難想象的。
此外,大數據的有效利用可以提高社會的生產率。在經濟學的生產函數中,生產率反映生產要素的績效及組合。大數據的有效利用也會改善消費者剩余。在福利經濟學中,消費者剩余反映消費者購買時的支付意愿扣除實際支付外所感覺的額外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