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除了互聯網,還有一個被炒得發燙的概念,叫大數據。
數據這個詞于我們并不陌生,據說大數據的三個特征是:數據的海量,快速的增量,數據的多樣。數據的作用很重要,人們的所有活動都離不開數據的支持,但數據一大了,就真的量變到質變,會讓數據具有超常的神奇能力,甚至會顛覆我們的組織、制度、生產生活方式、道德和價值觀嗎?我認為,數據再大也只是一種技術工具,人性、人的主體性、商業規律、生活邏輯這些基本的東西是不可能被大數據改變的。
承認大數據是一種技術工具,并不會貶低它的價值和功用。質量管理專家戴明很早就說過:“除了上帝,任何人都必須用數據來說話。”他強調基礎管理,注重統計分析,創造了許多質量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日本的精益管理就是在戴明思想下發展起來的。用數字說話,靠數據分析,依模型判斷,是科學和進步的思維方式。大數據的發展和應用一定會使人們發現更多規律性的變化,提高預測未來的水準,加強對自然、社會、經濟風險的掌控,支持各種研判和決策的效率和準確度。從這一方面說,誰不會應用它,誰就會落后,就會被動。沃爾瑪是較早應用數據信息進行單品管理的商業企業。他們分析銷售數據發現,在購買尿布的貨單上同時出現最多的竟然是啤酒,跟蹤調查發現是一些年輕爸爸在買尿布時順便買了啤酒。于是就把尿布和啤酒搭配促銷,使銷量大增。
現在,數據的概念,已不是過去的數字了,凡是用某種載體記錄下來的,能反映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某種信息的,就可稱之為數據。海量的數據本身無法應用,還必須有統計科學和分析模型的支持,才能使大數據成為有價值的資源。數字是數據,文字是數據,圖像、音頻、視頻等都是數據。大數據金融、大數據制造、大數據商業、大數據農業、大數據醫療、大數據教育、大數據交通……越來越多的以網絡信息技術支持的大數據+正推動著各個產業的創新和改善。當然,這只是一個開始,要走的路還很長。
我們在對大數據的認知上,必須把握住兩個點。一是它的過往性,一是它的局限性。所謂過往性就是說所有的數據都是過去時,數據在拉丁文里就是“已知”的意思,再大再全的數據也無法準確預測未來。所謂局限性就是說大數據不是萬能的,你不可能窮盡所有的數據信息,你不可能有完美的數據分析模型,你不可能替代其它技術工具的職能。
總之,大數據就是一種技術工具,你認為好用有效就可以用,但不能過度依賴它,更不應把它渲染成可以主宰一切,可以解決所有問題的幽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