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研究人員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分析大量“伊斯蘭國”近期動作相關數據,試圖找出這一極端組織的活動規律,破解其襲擊策略。來看看他們的研究成果。
破解靠數據
英國廣播公司6日報道,研究人員分析“伊斯蘭國”2014年下半年大約2200次襲擊活動的相關數據后發現,這一組織在某些情況下會臨時改變策略,采取不同攻擊手段。
例如,在空襲密集時,“伊斯蘭國”使用臨時爆炸裝置的次數明顯增多。
研究人員之一、美國軍官保羅·沙卡里安說,“伊斯蘭國”在“遭到針對他們的大量空襲時,會改變(發起)大規模軍事行動(的計劃),改用臨時爆炸裝置。”
分析結果還顯示,在發起大規模攻擊行動前,“伊斯蘭國”使用汽車炸彈襲擊的次數通常會增加。
沙卡里安2006年曾駐伊拉克。他以當時伊拉克的情況為例分析,極端組織成員在其他地區發起大規模行動前增加在巴格達的汽車炸彈襲擊,目的在于牽制伊拉克軍隊的力量,“阻止增援部隊離開巴格達”。
數據還顯示,在敘利亞境內“伊斯蘭國”成員遭空襲后,這一組織抓捕當地人的數量劇增。
沙卡里安說,研究人員起初對這一現象感到不解,后經分析認為,這可能是“伊斯蘭國”成員懷疑當地人告發他們的藏身地點,采取報復措施。
技術助預測
沙卡里安說,相比他9年前在伊拉克面對的極端組織,“伊斯蘭國”如今的襲擊策略明顯不同,“更為復雜多變”。如果不是借助計算機算法對大量數據進行分析,恐怕難以弄清這一極端組織的策略變化。
有關這項研究的論文定于下周在澳大利亞悉尼一場國際數據分析技術研討會上發布。
英國皇家三軍研究所軍事科學研究負責人伊麗莎白·昆塔納認為,這項研究對打擊“伊斯蘭國”的軍事行動具有實用價值。
“軍隊能夠獲得大量信息,”她說,“他們需要一個方法把它轉化為可消化的形式。分析學正是這樣的好方法。”
英國設菲爾德大學計算機科學專家諾埃爾·夏基說,這項研究表明,“伊斯蘭國”的行動策略是“可預測的,不是隨意的或每次襲擊都換新策略”。這一分析方法或許有助預測“伊斯蘭國”將采取何種類型的襲擊。
不過,夏基指出:“問題在于情況可能會突然變化,尤其是如果他們(‘伊斯蘭國’)注意到其他軍事力量根據他們的可預測性采取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