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首期“廣州新觀察”圓桌會議在暨南大學行政樓舉行,由來自國內政、學、研、企等領域的專家學者、媒體記者,聚焦“大數據與政府治理創新”,共話大數據時代的政府治理創新,專家指出,大數據將讓政府告別“拍腦袋”決策,讓決策更加科學化、精細化。暨南大學黨委書記蔣述卓、廣州市社科聯主席曾偉玉、南方日報社委姚燕永等主辦單位領導出席了本次研討會。會議由暨南大學副校長林如鵬主持。
據悉,“廣州新觀察”系列學術研討會由廣州市社科聯、暨南大學、南方日報社共同主辦,每月1期,立足于從廣州的視角看世界,從世界的視角看廣州,精選熱點話題,力求視角新、觀察細、探討深、對策性強,形成廣州學界的聲音,將為提高整個城市的治理水平,提供直接有力的智力支撐。
大數據將提升政府治理精細化、科學化水平
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創新和大數據技術的發展,社會生產、生活方式在不斷被大數據技術所顛覆和重塑。因此,政府的社會治理不可避免地面臨一些新問題。
蔣述卓說,大數據為社會的治理、政府的治理提供堅實的基礎,不僅提供一種治理的觀念,還提供一種宏觀的信仰,使我們的決策更加堅實、有實據,不再是拍拍腦袋就出東西了,現在要建立在數據、用事實說話的基礎上,才能更堅實地把治理的模式做好。首期學術研討會將討論如何運用大數據來解決廣州市政府治理中面臨的問題,為改善和創新廣州市的政府服務提供幫助。
對于“廣州新觀察”系列學術研討會的宗旨,曾偉玉在發言時指出,首先是關照廣州的發展實踐,服務黨委政府的科學決策。
當前,廣州正在積極落實國家“一帶一路”、自貿試驗區建設和創新驅動戰略,也是在加快推動建設國際航運中心、物流中心、商貿中心和現代金融服務體系。在這其中有大量的決策需要咨詢、有大量的問題需要學術界來給予回答、有大量的政策需要創新。
“我們創辦‘廣州新觀察’這個學術交流平臺,是廣州社科聯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一個抓手,也是我們在貫徹中央精神、推動廣州特色的新型制度建設的一個重要舉措。”曾偉玉說,希望通過專家學者的深入研討,能夠形成一些有戰略高度、有創新水平和實踐價值對接建立的成果,破解廣州發展的困境,提高整個城市治理水平,提供直接有力的智力支撐。
同時,廣州市社科聯也希望通過這個平臺,打通理論、輿論的陣地,發出廣州學界的主流聲音,并團結一大批學術積累深厚、思想敏銳活躍的專家學者,以科學嚴謹和富有創新精神的思想來聚焦和剖析當下社會熱點,來解碼新常態下這個經濟發展的路徑和社會治理的轉型。
曾偉玉表示,首期研討會以“大數據與政府治理的創新”為主題,也是希望同專家學者一起探討大數據給政府治理帶來的機遇與挑戰,適應新的常態,發揮大數據的信息價值,提高政府治理的精細化和科學化水平,從而加快整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姚燕永指出,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眾聲喧嘩時代,社會更加需要發出理性、建設性的聲音。當前,中國改革正進入攻堅期,廣州作為國家中心城市,也迎來了新一輪改革發展的機遇期和挑戰期,亟待學術理論界的多方參與,“我們期望,系列研討活動吸引更多的專家學者參與進來,充分發揮思想庫和智囊團的作用,圍繞改革發展、基層治理的難點、熱點、焦點建言獻策、出謀劃策,虛實結合、或贊或彈,進一步凝聚改革發展共識,促進政府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
姚燕永表示,作為主辦方之一,南方日報將充分發揮主流權威媒體的輿論引導作用,提煉、挖掘好與會專家學者的真知灼見,將充分發揮媒介融合發展的新優勢,打通南方日報、南方網及其他新媒體的傳播載體與傳播渠道,全力做好系列活動的線上線下傳播,引導社會各界關注參與其中。
大數據為國家治理打開了新思路
“政府的一元意志與社會各個階層之間的多元訴求是國家治理的重點。”在研討會上,復旦發展研究院傳播與國家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李良榮教授指出,必須有效全面了解動態中的民情民意,并與政府意志結合,才能形成社會的“最大公約數”,形成制定方針政策的基點。
過去,通過開座談會、做民情調查等方式獲取民意的方法,存在著覆蓋面小、時效性差、反饋渠道不暢通的問題,形成了“中梗阻”,且成本高。到了互聯網時代,大數據等為國家治理打開新思路。李良榮說,在全球范圍來看,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科技創新等發展迅猛,但政府在大數據運用上才剛剛起步。
“我們希望通過對數據的深度挖掘,以較低成本了解民情的真實情況,從而將社會的多元訴求整合到政府的治理框架中,形成更有效的治理框架。”李良榮表示,運用互聯網這一新工具測量、搜集、轉換成數據,通過改進方法和算法深度挖掘,這樣才能得出對于問題的結構與邏輯性的認識,多元框架與多問題就可以有效地結合起來,變成一個上層完整下層活躍的有機體。
而廣東社科院院長王珺教授則指出,當前社會治理出現了三個特征。首先是利益主體多元化,傳統社會管理是管理與被管理者的二元結構,而現代社會治理,則是以多種利益主體為基礎的,如政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行業組織與社區組織等。其次是大數據技術廣泛應用。因此也就形成第三個特征,社會治理變成了政府主導下的合作共治。
王珺表示,傳統社會管理已不適應新時期發展需要,而新管理模式尚未建立起來,為有組織、有秩序地平穩推進,需要在政府主導下,以人為本,多方參與,共同探索合作共治新模式。
來自南京大學南海研究協同創新中心的副主任沈固朝教授,則以“以海疆維權為例”,發表了“大數據時代如何提高我國輿論的國際話語權”的報告。他建議,面對海量數據,我們必須學會運用技術,將數據轉化成中數據、小數據,應用到國際話語權提升的實踐中。
沈固朝表示,在海疆維權中建設證據鏈,目前國外已經有全信源情報的概念,其實就相當于“大數據”,將影像庫、文獻庫、法律庫、地圖庫、動態庫五庫關聯。因此,他建議,建設國際話語權,要從輿論、大數據、證據鏈三方面下手;將大數據變為用戶能處理的小數據,從小數據提取服務于決策的情報和知識。
借力大數據或可預防公共場合踩踏事件
作為企業界的代表,科大訊飛公司副總裁杜蘭表示,當前城市治理難度因城鎮化、老年化、互聯網崛起等不斷加大。不過,互聯網的出現也給政府治理帶來了新的可能和機遇,美國政府已經用大數據監測流感,這便是其中一例。而在我國安徽蕪湖也嘗試使用大數據進行政府“自我革命”。
據介紹,安徽蕪湖整合了77個政府部門10.8億數據,將100多項審批流程化,使之更加便民。辦事大廳的窗口由8—10個減少到2—3個,減少審批程序的時間,提高了辦事效率,減少了排隊等候的情況。同時結合人臉聲紋識別技術,民眾只需帶身份證就可以辦理業務。
而在社會管理信息化方面,大數據也有用武之地。杜蘭說,如今的移動電信等大數據分析可以進行人流監控,有利于公共區域管理,可以應用于在城市交通、停車場布局、廣場人流控制等方面。比如,近年來大型活動現場踩踏事故時有發生,暴露了公共管理的弱項。其實,如果能夠借力大數據,對公共場所人流量進行動態監控和分析,就能提前預知人流情況,并根據數據變化啟動相應管理預案,從而避免如外灘踩踏之類的事件發生。
在研討會上,凱迪網絡副總經理張世良則以“信息海洋如何撈干貨”為題,對大數據時代的政府治理提出了建議。他表示,組織與個體在和信息互動關系上有共通之處。組織需要全面、快速、及時占有信息,過濾無效誤導信息,使用邏輯分析和數據分析方法進行,及時進行信息公開共享,對自己關注領域的典型案例進行深入剖析,形成案例庫指導日后工作。
在廣州“創文”過程中,張世良所在的凱迪網絡就曾通過大數據搜集社交媒體的言論,分析網民心中對“文明廣州”的認識,從而給“創文”工作提供了決策參考依據。
來自《南風窗》雜志社的高級記者李少威,則帶來了其在新聞現場的思考。結合過往PX項目事件,李少威指出,在具有類似于環保領域“鄰避效應”的事件中,政府應當盡可能從選址上避開人群聚集區,讓項目建設盡量減少交易成本和社會阻力。
李少威表示,政府應當建立一種機制化的解釋、溝通、協商的通道,這種機制可以依托人大、政協來組織,立法和議事機構本身具有組織正當性,同時避免行政機構牽涉利益猜測,最終形成政民的良性互動。
■精彩發言
大數據為社會的治理、政府的治理提供堅實的基礎,使決策更加堅實、有實據,不再是拍拍腦袋就出東西了,現在要建立在數據,用事實說話的基礎上,才能更堅實地把治理的模式做好。——暨南大學黨委書記蔣述卓
研討會以“大數據與政府治理創新”為主題,是希望同專家學者一起探討大數據給政府治理帶來的機遇與挑戰,發揮大數據的信息價值,提高政府治理的精細化和科學化水平,從而加快整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廣州市社科聯主席曾偉玉
希望通過對數據的深度挖掘,以較低成本了解民情的真實情況,從而將社會的多元訴求整合到政府的治理框架中,形成更有效的治理框架。
——復旦發展研究院傳播與國家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李良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