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本地的治理企業,連省外的公司在網上看到我們的需求后,都連夜乘機趕來。”隨著有毒易燃的煤焦油通過污水管網流至附近一處水位較低的景觀水塘,沒有造成大范圍污染,南海某鎮街干部松了一口氣。今年初,當地一家企業發生陶瓷煤焦油偷排事件,地方政府第一時間就登錄“環境服務超市”網站求助。一呼百應,眾多環境服務公司獲悉后紛紛出謀劃策。
這僅是方興未艾的“互聯網+”與我省環保服務業碰撞出的新火花。7月4日,國務院發布《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將“互聯網+”綠色生態納入11個行動計劃之一。無論是生態環境監測、環保服務還是信息公開,在“互聯網+”和“大數據”蓬勃發展的驅動下,以往專業又生澀的綠色生態領域正呈現出新氣象,促進政府效率提升與產業轉型升級。記者近日走訪了不少機構與企業發現,這樣的變化正在南粵悄然發生。
生態監控??
既當“千里眼”又是“智囊團”
位于惠州的東江流域管理局(下稱“東江局”)監控中心內,工作人員正時刻關注著屏幕上的圖文變化。
數十公里外,東江支流西枝江畔的監控站點24小時自動運作,站點下的探頭深入水底發出紅外線,從紅外線反射的時間就可以自動分析江河的水文狀況,并通過專線寬帶實時傳輸到監控中心。
密集的站點與監控中心組成的廣東省東江水資源水量水質監控系統,是我國首個水資源水量水質雙監控系統,并納入《粵港合作框架協議》和《珠三角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重點項目。該項目自2014年5月通過初步驗收后一直穩定運行。
“這個系統首先是一個‘千里眼’,既有監測數據,又有實況視頻。”東江流域管理局局長李海燕介紹,涵蓋干流和主要支流的55個監控對象實時情況一目了然,包括三大水庫的水情和運行視頻、重要控制斷面、重要取水口、排污口的信息。“10個主要入河排污口均通過在線視頻實時監控,萬一水質或水量發生異常,系統會即時報警,我們就可馬上采取應急水量調度、開閉水閘等措施,確保東江水質安全。”李海燕說。
更為巧妙的是,系統還是一個智能化的參謀。“其結合近年流域水量調度經驗,并分析海量的水文、預報信息,智能地編制水量調度方案供我們參考,還可以隨時根據實施情況進行分析校正。”東江流域管理局副總工程師石教智稱。此外,該系統還是一條數據傳輸互聯的“高速公路”,“全省數百個水文站點、水利工程視頻圖像等海量數據通過監控中心的網絡數據機房,與流域內水文局、全省乃至全國的水利信息網互聯互通”。
這種既當“千里眼”又是“智囊團”的大數據應用,不僅在水資源監測,在空氣質量和灰霾的分析預報上也大顯身手。省氣象部門目前在全省所有市縣開展能見度、灰霾的自動觀測。珠三角有13個氣象站開展大氣成分觀測,包括廣州塔數百米高空這樣的特殊位置也設立了觀測點。這些數據通過網絡源源不斷地傳輸到廣東省區域數值預報重點實驗室的超級計算機,以每秒達400萬億次運算能力,結合污染源、氣象數值預報與化學模式進行計算,對珠三角3公里分辨率未來72小時的空氣質量作出預報。
正如環保部部長陳吉寧近日在“環評和監測工作”創新大討論上講到的,大數據、“互聯網+”等智能技術已成為推進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手段。
綠色產業??
“O2O”讓企業供需更好“相親”
除此之外,互聯網+和大數據的應用也推動了環保、節能等綠色產業,如環保企業“O2O”的服務方式開始發展起來。“以前碰到污染應急事件,鎮街一般都是找自己掌握的企業資源來處理,有了‘網上超市’選擇更多了,環保企業也能及時看到市場需求主動對接。”佛山市南海區環保局副局長張志軍感嘆。
今年1月14日,全國首個由政府部門打造的網絡“環境服務超市”在佛山南海開通。當地以此解決環境服務供需對接問題,并逐漸建立起“互聯網+環保產業”環境治理服務體系。
“進入環境服務超市網站首頁(www.esimall.cn),點開‘解決方案’欄目,能看到廢水治理、廢氣處理等六大類別的解決方案,每一類別都有十幾到幾十種方案供企業挑選。”佛山市南海區環保局環保產業科科長陸鍬曉一邊移動鼠標,一邊向筆者介紹。
超市還為企業和公眾提供環境解決方案“定制服務”——通過“快速服務通道”,需求方選擇要解決環保問題類型,輸入情況說明、聯系方式后,信息便會自動提交到后臺,由網站管理者進行分析并提供有針對性的方案供需求方選擇。企業也可隨時從網站“需求發布”欄目上看到滾動發布的需求,并及時響應。
超市正式上線后,通過網站、電話進行業務咨詢的客戶絡繹不絕。超市開張首季度,已入駐具有資質的環保企業62家,匯集各類環境服務解決方案150個。“環境超市就像相親節目一樣,提供了線上供需對接的平臺,業務能否成交還要供需雙方線下具體洽談,但網上超市無疑激活了當地的環保企業‘走出去’。”張志軍說。
O2O模式還走進了低碳領域,在省發改委支持下,我省碳普惠平臺——“碳普惠網”已顯雛形。未來市民在該網的個人資料中綁定羊城通卡號,系統會根據刷卡信息獲得乘坐公交、公共自行車等綠色出行的里程,并核算成相應碳幣;輸入地址信息,可以比對一年來用電、用水、用氣的節省量,并核算成碳幣,最后按照碳幣量兌換普惠獎勵。
展望??
促進信息公開與移動互聯成趨勢
從長遠來看,在專家們看來,互聯網與大數據應用是推進信息公開與社會監督的抓手。國務院發布《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提出,加強對企業環保信用數據的采集整理,將企業環保信用記錄納入全國統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換平臺。
今年6月,廣東省重點污染源綜合管理平臺(www.epinfo.org)啟動,全省21個地級市1700多家企業在這個平臺上自行公布監測數據。
省環保廳相關負責人告訴筆者,今年起我省各級環保部門將實施環境大數據發展戰略,將現時已經公開的、大量的、分散的環境數據按照統一的規范和標準公開,建設公眾能夠參與、利用這些數據進行創新應用的服務平臺。
目前,國家重點監控的企業都有在線監測設備與環保部門聯網;而且環保部門還會每季度進行一次監督性監測并公布。全省各市的監督性監測結果也可以在省環保廳網站(http://www.gdep.gov.cn/)的“污染源監管信息目錄”中查詢。
一些民間環保組織也開始使用移動互聯網技術推進環境信息的公開,如北京公眾環境研究中心開發的“蔚藍地圖”應用,通過APP、網站等途徑,除了展示全國各地官方公布的空氣、江河質量,還包括企業最新排放數據。
除了促進信息公開,“互聯網+”應用中的移動互聯化也是大勢所趨,省環保部門計劃建設移動執法管理系統,進一步提升廣東省污染源綜合管理信息化水平。“一方面執法人員配備使用便攜式手持移動執法終端,實現水平污染源、固體廢物轉移、信訪投訴等信息的實時移動檢索,并強化自動監控、衛星遙感等技術監控手段。”
■觀察
需深入數據挖掘打破區域的籬笆
迎接生態環境大數據互聯時代,綠色生態領域“互聯網+”不僅限于經濟層面,還通過與公共事業和生活服務業的融合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切實改變。
相關專家總結到,隨著2015年新《環保法》實施,民眾環境意識進一步覺醒,“互聯網+”將發揮巨大威力,將環保服務拉向O2O時代,也使得來自環境質量、污染源排放及個人生活領域的大量環境數據獲取及分析成為可能,信息價值將逐步顯現并不斷改變政府運作、企業經營、個人生活的各個方面。
不過,新生事物發展往往難以一帆風順,區域的籬笆亟待打破。省環保廳相關負責人坦言:“隨著技術的進步,特別是空氣、水環境自動監測,污染源自動監測等物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多年來積累了大量的環境數據。但省環保廳大部分的環保數據需要從市、縣環保部門獲取。目前,雖然跨省、市的網絡條件已經具備,但是數據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其收集過程仍然存在許多困難。”
專家們建議,互聯網提供了信息傳輸的平臺,更重要的是得到信息之后怎樣用,這需要發揮云計算等信息處理的威力,對數據進行挖掘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