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的應用為人類的生產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可同時也蘊含著許多潛在的不利因素。在“大數據與全球傳播變革”國際學術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學者在整個世界都在狂熱地追求大數據的背景下,提出了一些針對大數據的冷思考。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喻國明:
內容不“入網”難以真正接近用戶
大數據時代,主流媒體不是傳統的報紙、廣播,不是傳統的電視,而是以手機為代表的移動端。今天,手機成為人們和世界連接的最主要通路,傳統媒體傳播的內容哪怕再有價值,如果不能有效地嵌入到以社會關系為渠道的移動互聯網的信息通路當中,恐怕其內容也不能真正接觸到目標用戶,這一點可能是傳統媒體的當務之急。在這樣的背景下,就要做一系列的努力。傳統媒體過去的思路中,沒有入口式的終端概念,每個媒體都是一個終端,都是一個入口。過去一報在手走天下的概念,在今天社交媒體構建起來的移動互聯背景下,已成為過去。
對于傳統媒體而言,在入口級平臺方面基本已經沒有可能性,因為入口級的競爭只有第一第二第三,沒有后面的排位。調查表明,在智能手機移動使用的狀況當中,盡管人們可以下載的客戶端多達上百萬個,但平均只有23個被選擇。在這23個已經下載到手機上的客戶端,一個星期至少被點開使用一次的客戶端只有7個。如果媒體客戶端不能進入前7位的話,作為一個入口級的終端,其價值、影響力和意義就很低了。這也告訴我們,如果大量的傳統媒體今天還熱衷于做客戶端,做入口級平臺,基本上都是一種無效的努力。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匡文波:
大數據也有“盲區”不要一味追逐
大數據有其局限性,比如說大數據用來分析社會關系,人是有情感的,在社會生活中有各方面的情感和利益,大數據在這方面實際上是很欠缺的。而且大數據的分析偏向于大眾的偏好,在大數據的分析過程中,有一些原始數據在處理的時候是被扭曲的。更重要的一點是,大數據無法預測突發事件,比如說車禍、疾病,大數據的預測結果往往是不準確的。
大數據給人們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但同時有一大弊端就是安全隱私問題。從隱私保護的角度來看,手機是最危險的智能終端,手機廠商可以輕而易舉地收集到每個用戶的個人信息。手機不只是電腦,還是感官的延伸、人體的虛擬器官。除此以外,手機還會暴露用戶實時地理位置,一些不可更換電池的手機即使關機也會被實時定位。這不得不引發人們冷靜思考,不要一味追逐大數據,在大數據帶給我們便利的同時,有時需靜下來思考一下它的另一面。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傳播研究所
世界傳播中心主任姜飛:
大數據一面便利另一面隱患
從人文路徑上來思考大數據,給我們帶來的更多是一種糾結。大數據已經侵入到人們每天的生活,當你每天消費著所有現代技術提供的便利時,已經不知不覺被植入了整個數據鏈條的一個節點。這種背景下,大數據為我們帶來了兩種路徑的思考:一是大數據貌似從原來的因果律,走向了一個關系律,但即使找到這個關系的源頭又能說明什么呢?二是我們現在利用的大多數數據都是開源數據,是前臺數據。我們不知道的后臺數據在誰手上呢?有多少數據是不開源的、向誰開放的呢?有時我們貌似在利用大數據這個便利,實際上已經成為一個被消費的對象。大數據該如何使用?在當下的大數據熱潮下,應該保持一個冷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