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機構Gartner給出了這樣的定義:“大數據”是需要新處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強的決策力、洞察發現力和流程優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長率及多樣化的信息資產。大數據技術的戰略意義不在于掌握龐大的數據信息,而在于對這些有意義的數據進行專業化處理。單個的數據并沒有價值,但越來越多的數據累加,量變就會引起質變,就好像一個人的意見并不重要,但一千人、一萬人的意見就比較重要,上百萬的人或數據就足以掀起巨大的波瀾,上億的人或數據就足以改變一切。
換言之,如果把大數據比作一種產業,那么這種產業實現盈利的關鍵,在于提高對數據的“加工能力”。只有通過“加工”,我們才能實現數據的“增值”。
數據信息消費 你Hold住?
中國數據信息消費市場規模量級巨大,且增長迅速。在網絡能力的提升、居民消費升級和四化加快融合發展的背景下,新技術、新產品、新內容、新服務、新業態不斷激發出新的數據消費需求,而作為提升信息消費體驗的重要手段,大數據在電信、智慧城市、電子商務及社交娛樂等領域獲得了廣泛應用。
捫心自問,大數據消費市場,你沾上了幾個?
審時度勢:大數據
為什么說中國數據信息消費市場規模巨大,究其根本是大數據正在重構很多傳統行業,它通過收集、整理生活中方方面面的數據,并對其進行分析挖掘,進而從中獲得有價值信息,最終衍化出新的商業模式。商業模式的改變直接影響了整條產業鏈中各個環節的數據信息,更何況這種改變還在不停的延續和創新。
我們有理由相信,大數據正在以幾何倍增式暴漲,不僅數據類型千變萬化,數據總量更是大的驚人,而數據資源化將是企業最有價值的資產,隨著大數據與傳統行業的不斷融合,行業定制化解決方案也即將涌現。
中國發展大數據 得天獨厚
獨特的優勢和經濟社會高速穩定發展,給大數據及其應用帶來了巨大的發展空間,與此同時,大數據的核心技術進展和大數據應用也有助于“互聯網+”新型戰略性產業發展的新機遇。尤其是政府報告中對“互聯網+”的認可與關注,足以證明。
阿里巴巴集團創始人馬云:我們看到無數企業在追逐、發現和參與大數據時代,而“觀念”轉型升級才是成功地起點,不懂技術的人可以把懂的人請來,因為數字的鴻溝不在于技術,而在于“思想觀念”,觀念的鴻溝才是真正的鴻溝,轉型升級就是要把腦袋升級,腦袋升級經濟才能真正升級。
針對企業大數據轉型,首先需要從戰略上認識,信息科技如何能使企業從全球的大數據中收益;其次,企業需要評估自己在技術、流程管理、數據分析、連接能力以及信息安全上的現有優勢和劣勢,并實施優化。然而,更為重要的是,企業必須在企業文化以及管理模式和流程上實施變革,以最大限度的發揮大數據的價值。
大數據不僅需要企業內部各部門(比如市場、人力資源、金融、生產、銷售等)開展緊密協作,也需要企業與其產業鏈上的其他合作伙伴之間進行數據信息互換和分享。
對于大數據的認知和管理,很多中、大型企業基本處于一種無方管理、無膽分享、無控安全的尷尬處境,這導致了大數據價值不能被充分挖掘。
你想有隱私 但是……
大數據時代,想屏蔽外部數據商挖掘私有信息是不可能的。當下,各種智能終端的App應用均不同程度地開放其用戶所產生的實時數據,同時被一些數據提供商收集,還出現了一些監測數據的市場分析機構。
通過我們所寫入的信息、智能終端顯示的位置信息等多種數據組合,已經可以以非常高的精度鎖定個人,并挖出隱私信息體系,其安全問題堪憂。
據有關統計,通過分析用戶4個曾經到過的位置點,就可以識別出95%的用戶。
“面對大數據,你或許,不再有隱私。”
你想挖掘價值 但是……
大數據對數據信息獲取渠道拓寬的需求,引發了另一個重要問題:安全、隱私和便利性之間的沖突。我們受惠于海量數據:更低的價格、更符合消費者需要的商品、以及從改善健康狀況到提高社會互動順暢度等生活質量的提高。但同時,隨著用戶偏好、健康和財務情況的海量數據被收集,我們對隱私的擔憂也在增大。記得“棱鏡門”事件爆發后,尷尬的奧巴馬辯解道:“你不能在擁有100%安全的情況下,同時擁有100%隱私和100%便利。”
堅定!中國政府明確的大數據態度
難道安全和隱私不可兼得嗎?回顧2014年下旬,國務院出臺《關于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指導意見》曾三次明確指出,
我們要“推動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在生產性服務業的應用,鼓勵企業開展科技創新、產品創新、管理創新、物聯網等在生產性服務業的應用,鼓勵企業開展科技創新、產品創新、管理創新、市場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發展新興生產性服務業態”。
我們要“運用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積極發展定制生產,滿足多樣化、個性化消費需求”。
我們要“完善產品三包制度,推動發展產品配送、安裝調試、以舊換新等售后服務,積極運用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發展遠程監測診斷、運營維護、技術支持等售后服務新業態”。
三個“我們要”,足以表明國家對于推動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的決心與態度。
大數據安全是一場必要的斗爭
大數據來襲,企業不僅要學習如何挖掘數據價值,使其價值最大化,還要統籌安全部署,考慮如何應對網絡攻擊、數據泄露等安全風險,并且建立相關預案。
當企業用數據挖掘和數據分析獲取商業價值的時候,黑客也可以利用大數據分析向企業發起攻擊。黑客最大限度地收集更多有用信息,比如社交、郵件、微博、電子商務、電話和住址等,為發起攻擊做準備。尤其當你的VPN賬號被黑客獲取時,黑客就可以獲取你在單位的工作信息,進而入侵企業網絡。由此可說,大數據分析讓黑客的攻擊更精準。
在大數據時代巨大商業價值背后,隱私安全問題更令人擔憂。隨著產生、存儲、分析的數據量越來越大,隱私問題在未來的幾年也將愈加凸顯。
然而,大數據安全是跟大數據業務相對應的,傳統時代的安全防護思路此時難以起效,并且成本過高。與傳統安全相比,大數據安全的最大區別是:安全廠商在思考安全問題的時候首先要進行業務分析,并且找出針對大數據的業務的威脅,然后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