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聯網+”時代,菜賤傷農癥結找到“藥方”
菜賤傷農、果賤傷農的情況頻繁出現,除了呼吁大家去購買一些愛心菜之外,好像沒什么辦法。至于為何產生這個現象,專家們說得比較多的是種植面積擴大,市場容量有限。如何讓農民一開始就知道應該種什么?在“互聯網+”時代,這個問題通過大數據就能算出來。
大數據的應用,讓農民看到市場的需求在哪里,銷量好的產品有哪些,從此種地不再盲目。
網絡預售
還沒種下地的黑豆油全賣光了
在遼寧省,正常年份,黑豆直接播種一般是在5月下旬到6月上中旬,而在東港市馬家店鎮三道崗村的農田里,本該播種的季節,黑豆苗已經長出了不少,這地的種植戶是當地的農產品電商張玉鵬,他為什么要種的這么早呢?
張玉鵬說,他選的這個黑豆品種,生長期比較長,是一個晚熟品種,所以要早點種。另外,他種的黑豆不使用化肥,植株生長的比較慢,所以說也要早一點種。
提前半個月下種,就要冒種被凍死的風險,在別人看來這多少有些瘋狂,但還有更瘋狂的,張玉鵬種黑豆是為了榨油,不過在春節前,他就通過網絡預售,把這些還沒種下地的黑豆油全部都賣光了。“春節之前搞了一個十天的預售,銷售額就超過了1000萬,所以說現在最大的問題是生產這塊有點跟不上節奏了。”張玉鵬說。
預售超過1000萬元,如果按照去年的產量來計算,意味著張玉鵬已經賣完了全年的產量,也就是說這邊榨油用的黑豆還沒有下地,沒榨出的油已經賣光了,這下張玉鵬的壓力大了,今年他的中心全部遷移到了生產環節。同時為了確保產量,張玉鵬經過一番思考,冒險種下了晚熟品種。“根據地方氣象部門給我們提供的氣象數據和農業部門提供的墑情數據,我們進行了一個分析,今年的氣溫跟往年的差不多,但是低溫上升的比較快,所以說我的黑豆種下去的話,能保證出芽率。”
“要是沒有這個數據支持你們敢種嗎?”記者問。
“不敢種的,萬一種下去地溫不夠的話,沒有出芽率,那種就白種了。”張玉鵬說,他之所以敢這么瘋狂,是因為他采用的是“互聯網+”農業的模式,依仗的是對互聯網大數據的分析利用,所謂互聯網大數據是指全球聯網的數億臺計算機每天所產生的海量數據,以前受技術限制,無法分析利用,近些年隨著云計算技術的誕生,這些海量數據得以分析和分類整理,應用也就越來越廣泛:
“這是近幾年電商銷售的大數據,可以很明顯看到銷量好的產品有哪些,再通過消費者喜愛指數和購買趨勢大數據,分析這些優勢產品,確定黑豆油和冰葡萄酒是我們可以做的。”張玉鵬告訴記者,“我們再通過數據公司分析消費者對這兩種產品的渴求程度,渴求程度越高,說明網絡預售成功率會越大,最終我們確定采用電商平臺進行網絡預售,沒想到真的成功了。”
據淘寶數據顯示,目前已經有超過30%的農產品電商在購買互聯網交易平臺的后臺交易數據進行分析利用。
利用大數據
能預測出明年可能緊俏的作物
在山西省平陸縣,山西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段平安正忙活著選地種秋葵,他說以前種地靠經驗,基本是常年種植一種作物,常常受賣難的影響而賠錢,而今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他今年就可以預測出明年可能緊俏的作物,從而及時調整種植計劃。
“秋葵種植從國家調研的數據來看,2008年的需求量是5.89萬噸,供應量是5.20萬噸,到2014年的時候它的需求量就到了10.66萬噸了,它的供應量是9.38萬噸,照這樣的推算,秋葵在今后的市場發展中,它的需求量是遠遠大于供應量。”段平安分析說。
張玉鵬和段平安通過參考互聯網大數據,及時調整網店的經營品種和種植品種,不僅使自己網店的銷售額突破千萬元,更有效地幫助農民避開了賣難問題,浙江杭州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安平坦言,以前也不知道什么是“互聯網+農業”,在公司剛起步的時候,基本是什么賺錢做什么,而互聯網大數據正好滿足了這種心理:
王安平表示,2011年的時候,他們發現薏仁米的搜索排名很靠前,就會主推這個產品;到2012年的時候,他們發現黑米這個產品搜索會靠前,就會做黑米這個產品,2013年,2014年這兩年,都是大米搜索靠前。
隨著互聯網數據更新速度越來越快,他們調整產品的周期也越來越短,而隨著公司發展,和對互聯網數據分析的深入,他們現在已經不是簡單的調整產品,從最初的產品開發,包裝設計到宣傳推廣,再到銷售發貨,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互聯網大數據的分析和利用,深度的數據分析,讓王安平公司的每一次產品投放都受到消費者的追捧,短短三年時間就在互聯網交易平臺上脫穎而出,創造了農產品網店年銷售額超過2億元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