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發來賀電,副總理馬凱親臨現場致辭;現場還來了三位中國工程院院士以及10個國家的駐華代表;馬云、馬化騰、雷軍、周鴻等知名互聯網企業領軍人物悉數到場并發言,三大運營商也派出了高管與會——5月26日,“貴陽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暨全球大數據時代貴陽峰會”如此高規格地召開,讓不少關心信息通信業的人士不禁要問:為啥大數據火了?對通信業特別是運營商意味著什么?
大數據的作用,看似云里霧里,其實可抓可拿。
根據IDC的研究,全球64%的企業已成為數字化轉型的探索者和實踐者,“全方位的客戶體驗、靈活高效的業務流程、智慧化的產品與服務、創新的商業模式”已成為新的數字化轉型戰略的核心,而這一切的基礎就是大數據。
李克強在賀電里說:“數據是基礎性資源,也是重要的生產力。”馬凱則說:“誰擁有了大數據,誰就擁有了未來。”工信部副部長懷進鵬也認為:“人類社會正逐漸走向數據經濟時代。”
而開幕式上特別推出的《大數據貴陽宣言》認為,建立全球性的大數據交易市場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應嘗試建立有所有權、使用權、階段時間和限定領域的數據交易等新模式、新規則,把數據交易發展為金融產品。《宣言》特別強調“政府數據開放是全球共同的目標和行動”。這些言論不是簡單對大數據理念的認同,而是深刻把大數據理念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時代產物。
在工業4.0的大環境下,工業企業的信息化水平越來越高,信息數據量越來越多,各種設備儀器產生的海量數據對信息處理的要求也在提高。現在,新興的大數據、云計算這類ICT技術剛好可以解決數據海量性問題。本來ICT業對“互聯網+”、工業4.0的大蛋糕正愁無處下口,而大數據無疑是一個極好的抓手和切入點,可以讓ICT一下子切入到工業領域的各個環節,同時ICT自身也可以實現完美轉型。
難怪今年大數據火了,甚至馬云放言:今天不參與大數據建設,十年后會像今天一樣抱怨與埋怨。
其實,作為信息化建設的主力軍,運營商在大數據領域早有布局。早在2012年,三大運營商就投資150億元在貴州建設了數據中心基地。不僅如此,2012年,在內蒙古呼和浩特,三大運營商共投資近400億元興建了規模比貴陽還大的大數據中心。此外,在鄭州、重慶、杭州、蘇州等地,運營商都建設了大數據中心,運營商發力大數據不可謂不早。但是,運營商建設的大數據中心,其巨額投資卻大都沒有產生相應的效益。
“明明自己坐擁一座金礦,卻都被BAT挖走了!”原信息產業部部長吳基傳在不久前召開的第十二屆中國信息港信息論壇上疾呼:“三家電信運營商要轉變思路,應從單純追求數量增長轉向創新和挖掘信息數據價值。”
貴陽大數據交易所執行副總裁胡媛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表示,大數據本身是沒有價值的,它必須通過清洗、建模、分析、交易才能產生價值,使之成為一座巨大的金礦,讓更多的人去挖掘數據,交易數據,從而產生巨大價值,可以預見,未來大數據會作為一種資產存在并將誕生一個萬億級別的交易市場。
在這一輪大數據熱中,我們看到又是互聯網企業搶了風頭,互聯網大佬不僅高調亮相,實質性動作也是接二連三。百度、騰訊、阿里等擁有數據的平臺型企業,紛紛針對自身的平臺用戶提供數據分析業務,并且向金融、環保、交通、醫療等行業的數據分析應用逐漸滲透。
目前,在不少地方,運營商還停留在搭建數據中心基地、邀請互聯網企業租用入駐掙租金這種低層次的商務模式上。非但如此,在某些地區,還發生了三家運營商為了吸引一些互聯網企業入駐,而競相壓低租金的現象,本來就只能掙個廉價的管道租金和物業費,卻連這個“苦力活”還在搞惡性競爭,真是讓人扼腕!
更令人擔憂的是,如今不少地方雖然建起了大數據產業園,但是對于海量數據自己無法處理,只能將其賣給一些國外公司進行大數據挖掘,這不僅帶來了嚴重的安全隱患,而且也將產業鏈上利潤最為豐厚的一塊拱手讓出。
從不久前公布的第一季度財報看,三大運營商利潤全部是負增長,收入增長也顯現出疲態,戰略轉型迫在眉睫。而不管是“流量經營”還是“去電信化”,都面臨移動互聯網帶來的大數據挑戰,運營商要避免大數據領域的“啞管道”危機,必須向數據挖掘、分析、應用的價值高端邁進,別再像互聯網剛剛起步時那樣起個大早,趕個晚集。
業內人士表示,手里掌握著所有用戶通話、數據流量消費數據的三大運營商,如果能在大數據時代多往前跨出一步,組建專業化團隊,吸納高層次人才,用更加開放和互聯網化的方式來運作,釋放自身管道中龐大數據的潛在力量,在數據清洗、建模、分析甚至交易等方面多做做文章,將會打開一個潛力無限的市場。
未來,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