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生來就任性、嬌生慣養、拜金嗎?復旦大學日前發布的《互聯網與當代大學生系列研究報告》否定了這一說法。報告指出,“90后”大學生從容、理性、務實,是值得信任的、充滿正能量的一代,這或許將成為我們解讀“90后”的全新關鍵詞。
不同的時代涵養不同的人群,不同的人群烙印著不同的時代特征。以“90后”為例,與“80后”相比,雖然同樣出生在改革開放后,但是,“90后”在出生時改革開放已經顯現出明顯成效,同時也是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年代。作為第一代“富養”起來的獨生子女和第一代盯著電腦屏幕長大的人群,他們天生被貼上了“任性、自私、以自我為中心”的標簽。
好在復旦大學發布的報告讓“90后”揚眉吐氣了。那么,我們到底應該如何解讀大數據時代成長起來的“90后”呢?首先,應該肯定以往公眾對“90后”形成的“任性、嬌生慣養、自我中心”等印象并不是毫無根據的。但是,這些負面標簽大多與他們的年紀有關。作為迎著改革開放春風成長起來的一代人,“90后”沒有經歷過歷史和政治上的動蕩,也沒有經歷過大的經濟波動。他們對生活和社會的看法,比之前的好幾代人都更加理想化;他們的生活和物質條件,也遠比前人要豐裕得多。再加上涉世未深,也難免會做出“炒老板魷魚”等個性張揚甚至“腦殘”之舉。但是,隨著社會閱歷的累積和個人修養的提升,“90后”也會像前輩一樣逐漸趨于“理性、務實”。
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面,得益于對信息時代和大數據時代的先行體驗,“90后”身上具備更多前輩所沒有的正能量和閃光點。在追求個性、張揚自我的背后,他們更相信自我奮斗,認為拼能力比“拼爹”重要,對于新生事物有著超強的接受和學習能力,是追趕潮流、持續創新的一代;在物質豐裕、生活優越的背后,他們更加尊重個性和人權,如果在職場覺得個性受到抑制,或者勞動權利沒能得到應有的尊重,他們就會奮起維權,是推動社會和勞動關系遠離專制走向和諧的一代;在嬌生慣養、自我中心的背后,他們比以往任何一代人都更少受到物質條件的羈絆,而追求個性獨立、追求精神自由,也讓他們更有膽量步入創客一族,成為今天中國創業創新的主力一代。
梁啟超曾揮毫寫下了大氣磅礴的《少年中國說》: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可以說,過去一百年,中華民族薪火相傳,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承載著時代精神的年輕人;未來一百年,中華民族要繼往開來,實現偉大復興,同樣要靠一代又一代年輕人把時代精神發揚光大。
在這個意義上,作為大數據時代成長起來的第一代中國青年,“90后”身上天生具備自主精神、創新精神和維權意識,這既是時代的產物也是推動時代發展所必需的精神動力;而要成為中國未來的旗手和脊梁,“90后”仍需在時代的大潮中不斷打磨,在與時代精神的相互砥礪中成長為“從容、理性、務實”的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