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是浪潮集團副總裁王恩東在2015年浪潮信息全國合作伙伴大會(IPF15)上首次提出的新業務戰略,指出了在物理世界信息化、信息世界智能化的發展趨勢下,計算重心正在向后端轉移,對后端計算能力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挑戰,融合架構將是應對這一挑戰的最佳選擇。
對于計算+與大數據之間的關聯,浪潮云和大數據事業部總經理張東在IPF15大數據與應用分論壇上,對大數據業務做出了非常明確的定位,“未來80%以上的計算能力都會在數據處理上,計算和數據這兩個概念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大數據業務是浪潮的核心業務,圍繞計算+大數據將是我們重要的計算方向。”
大數據應用要克服“摩擦力”
大數據無疑是當下最“有名”的IT技術名詞,沒有之一。從春運大數據到兩會大數據,從IT技術人員到企業高管,從國家到個人,短短數年間,大數據就變成“街知巷聞”的熱門詞匯,充分說明了大數據在移動互聯時代的重要性。
分析機構IDC預測,到2020年,將有2000億臺智能設備,連接至互聯網,包括手機、電腦和平板電腦,以及如溫度監控和網絡攝像機等設備,人類所產生的數據量將超過40 ZB(澤字節),這意味著全球的數據每兩年就將翻一番。同時IDC認為,從現在到2020年的大部分數據并不是由人類產生的,而是由機器,包括機器傳感器以及與其他具備通信功能的智能設備,這些數據中的33%包含有價值的信息。
“一個物體要往前移動,第一要有動力,第二要克服摩擦力。大數據應用,也是一樣的。今天的大數據不缺動力,因為數據的價值已經人盡皆知。所以,我們的大數據應用,需要好好研究的是怎么能夠降低大數據應用的摩擦力,這個摩擦力就是應用門檻,需要讓客戶把大數據跑起來并且跑出有效的結果。”張東對大數據的趨勢有著如是判斷。
大數據的價值在于“加工”
對于用戶來說,信息不再昂貴,從海量數據中獲取價值變得昂貴。據統計,目前大數據所形成的市場規模在51億美元左右,而到2017年預計會快速增長至530億美元。
“從數據中獲取價值不是需要某種技術手段,而是需要一種解決業務需求的方法,這套方法能夠通過行之有效的技術手段來處理大數據的大容量、多類型和快速率這一系列問題。”浪潮云和大數據事業部副總經理李忠旭持有上述看法。
在李忠旭看來,“云計算改變了原來的資源組織方式,大數據改變了業務創新方向”,云計算資源池化的管理模式是大數據應用的前提,能夠動態支撐大數據分析業務不斷變化的需求。“大數據分析必然是軟硬一體,就像微軟能夠把軟件的性能優化,必然對硬件上有所要求。”
浪潮大數據:專注+合作
基于對大數據發展趨勢的認知,浪潮將“專注+合作”確立為大數據戰略的兩個關鍵詞,將專注于提供大數據基礎架構平臺型產品,專注在行業大數據應用領域。同時通過與ISV的深度合作,開發行業定制化解決方案的開發,提供軟硬一體化的解決方案。
“首先應用開發和大數據系統軟件,留給我們的合作伙伴進行這方面的研發,無論是數據架構還是應用架構的設計,而我們希望對底層平臺優化上做的多一些。整體設計和系統交付我們做一部分,合作伙伴做一部分,由不同行業開發商做整個的交付。”這是李忠旭對浪潮大數據業務的具體設想。
浪潮與合作伙伴最終呈現給用戶的,將是包含產品、咨詢與交付一體化的“交鑰匙工程”,包括業務應用開發、大數據系統軟件、基礎硬件平臺的基礎架構服務,應用架構設計、數據架構設計、硬件架構設計的咨詢服務,以及性能調優、一體化設計和系統交付的交付服務。
值得一提的,浪潮對行業大數據的“一見鐘情”事實上已逐漸顯示出早有先見之明。來自大數據專家委員會的靳小龍分享的140位大數據專家調查結果顯示,跨學科領域交叉的數據融合分析與應用,將成為今后大數據分析應用發展的重大趨勢。他指出,“由于現有的大數據平臺易用性差,而垂直應用行業的數據分析又涉及到領域專家知識和領域建模,目前在大數據行業分析應用與通用的大數據技術之間存在很大的鴻溝,迫切需要進行跨學科和跨領域的大數據技術和應用研究,促進和推動大數據在典型和重大行業中的應用和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