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hfnxjk.com/statics/images/logo.png)
早些年做記者的時候,看著自己署名的稿子登在報上,我會想,到底有多少人看過我的這篇文章呢?他們到底是怎么想的呢?然而我和我的讀者之間的溝通,僅限于每月收到的讀者來信,當然還有最重要的讀者——報社領導,他們每天都會給我的稿子打分評ABC級。
這就像一個廚師,他做的菜端出去給客人了。但他很少有機會得到來自食客的反饋:咸了還是淡了?這多少讓人有些不安。
但如今,那個“傳統媒體時代”漸漸遠去了,互聯網+來了,大數據來了,現在作為媒體人,你不光可以知道客人對菜品的評價,還可以用產品思維做出漂亮的數據新聞分析報告。
其實,媒體進行數據挖掘,呈現給讀者數據新聞產品,有先天的獨特的優勢。不要畏懼市面上各類的研究咨詢機構:比如易觀國際,比如艾瑞咨詢,比如波士頓,比如麥肯錫,你有他們沒有的。
一、媒體人可以便捷地利用外腦。幾乎每一個成熟的媒體機構都會有長長的專家名錄,這是媒體的外腦,通過和各種大V的交流,你可以得到行業內最領先的資訊。其實現在很多大V也很寂寞的,博客時代他們可以寫博文,但是自媒體時代,信息流太大,大V們作為意見領袖,空間被擠壓了很多,他們的音量不再像從前那么大,這個時候,在提供對商業數據洞察方面,大v們絕對是媒體人的好搭檔。而在利用外腦這一方面,傳統的商業調查機構并沒有媒體機構有優勢。
二、被商業綁架的數據陷阱太多,而媒體的數據新聞產品可以更中立和可觀。從這個意義上說,媒體從事數據挖掘,比傳統的商業調查機構更有公信力。
三、媒體的數據新聞產品更具熱點和時效性。媒體在報道新聞時,最看重的就是時效,而一份優質的研究報告同樣要緊貼前沿和熱點。媒體本身有產品化的基因,我們也可以做產品的方式做新數據新聞產品。
另外要注意的是,面對這么多數據,不能像玩魔方,擰來擰去浪費時間,在策劃一個數據新聞產品前,我們首先要明確的是:你要回答什么問題?你要怎么用數據?這個時代不缺數據,缺的是用數據的能力。
所有產品經理都想弄懂一件事:我的用戶到底是怎么想的。媒體人同樣要挖掘用戶的痛點,淚點,弱點。我們可以研究現狀:比如,朋友圈里心靈雞湯為何盛行?微信人性中哪些被激發?可以研究過去:一年間用戶送出了多少贊?也可以研究不同行業之間共同性。總之要研究規律性的問題,研究趨勢后面的人性,研究用戶價值鏈上的位置。當然,媒體在從事大數據挖掘時有一些劣勢:比如人才的缺乏——在職的編輯記者未必受過商業分析的專業培訓,比如不同部門之間的數據交換和打通可能存在困難。
像微博、微信、qq各類門戶網站每分每秒都在產生用戶數據,如果能把這些商業數據做一個簡單的提取,也許就能得出一些很有價值的結論,遺憾的是目前這方面的實踐并不多。
用有洞察力的眼睛去喚醒那些沉睡的數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