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的《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順應互聯網傳播移動化、社交化、視頻化的趨勢,積極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等,引領媒體融合發展、驅動媒體轉型升級。對于媒體如何運用和發揮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技術手段的優勢和作用,更好地服務受眾,成都晚報記者分別采訪了不同高校的新聞專業教授。
他們眼中的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
“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關系就像戲臺與演員的關系,新媒體是戲臺,傳統媒體是演員。只有兩者優勢互補,強強聯合,才能做到演戲現場人山人海,好戲連臺。”——羅自文
“新媒體的優勢在于可以快速地發布信息,而傳統媒體在目前擁有的不可代替的優勢是把控、分析、處理信息的能力。”——呂藝
“傳統媒體發展自己的新媒體或跟新媒體合作,發展可能相對會比較緩慢。應該將新媒體提供的社會公共服務有效納入到國家體系當中去,服務更廣泛的人群。”——王斌
專家觀點
羅自文(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新聞傳播學院執行院長):
技術成為完成最優化傳播的基礎 《紙牌屋》不火爆都難
每一種平臺都有它自身的適應性,以手機電視為例,適合傳播小場景、微電影,不適合傳播大場面、鴻篇巨著。每一種內容都有其最適合的傳播平臺,時政新聞適合在公共平臺傳播,私密互動適合在社交平臺上進行。通過大數據很容易找到兩者之間的切合點,在切合點上的融合就是一種最優化的傳播。
深度分析:好的傳播應該滿足隨時隨地、方便快捷、互動、信息內容最適合受眾需要幾個因素,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恰恰是完成最優化傳播的技術基礎。以美國熱播電視劇《紙牌屋》為例,通過移動互聯網,不僅可以將節目內容隨時隨地傳遞給世界各地的觀眾,而且還可以通過互動平臺收集所有觀眾的反饋,最后通過云計算和大數據,決定下一集的劇情走向、場景內容、情節細節,甚至機位設置、畫面銜接方式等內容,為公約數最大的受眾群提供如此周到的考量,《紙牌屋》不火爆的確很難。
呂藝(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新聞系主任):
探索有效傳播渠道和平臺 服務滿足社會需要的新聞產品
傳統媒體在擁有處理信息能力的同時,必須結合利用新媒體的方式和手段。比如通過新媒體上所反映出來的受眾所關注的熱點問題,去尋找新聞線索,更好地做深度報道、新聞評論。
深度分析:我自己也經常通過網絡看新聞,但了解的往往只是一個新聞點,或者一個新聞源,更多的是需要通過網絡的方式去尋找傳統媒體的內容、分析和意見。海量信息使受眾沒有時間去處理和判斷,只有傳統媒體去幫助受眾處理。我們可以不斷利用技術的優勢探索更有效的傳播渠道和平臺。技術的優勢可以納入到內容制作的手段當中去,比如通過互聯網去了解信息,追蹤信息,通過大數據,發現新聞的端倪,然后通過圖片、模板的技術去精美制作,在新聞制作的各個環節很好地吸收和采用新媒體技術,服務于滿足社會需要的新聞產品。
王斌(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
運用大數據手段做新的服務項目 跳出光做新聞的角度
大數據如果淺層次運用的話,就是我們現在說的數據新聞,即傳統媒體通過借助多種技術手段,使原來做的報道得以拓深;媒體利用大數據手段,對現象和規律有一定的挖掘,這時候,記者的報道就不光是簡單陳述一個事實,而可以對其中規律、因果關系或者長期發展問題給受眾提供某種信息,對信息進行分層分類,展現不同的價值,這是數據新聞所帶來的好處。
深度分析:從更大的方面看,媒體的決策也會因此發生一定變化,不管是新聞、娛樂或者其他,媒體運用大數據把資訊做得更豐富、更充分、更深入的同時,也由一個從提供資訊,向提供資訊和服務疊加的角色轉換。也就是說,大數據不光是在報道這個層面為媒體提供線索,也讓媒體通過大數據的手段創新出一些服務項目,這種服務項目是很難和我們現有報道相掛鉤的。
媒體可以利用大數據手段去開發和嘗試一些服務性產品,跳出光做新聞的角度,這可能是大數據手段對媒體行業發展非常有潛力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