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的大數據時代下,大數據不僅可以為企業發展提供強大動力,還可以實現強國的目標,數據可以強國,這是因為,數據正在成為各行各業最重要的創新資源。
以農業為例,來自天氣、土壤和農作物的數據,可以實現自動化的灌溉、防治蟲災、決定如何種植和收割,節省水利資源、提高單位產量;在教育領域,以大數據為基 礎的在線智能學習平臺(MOOC),可以突破教室的限制,讓成千上萬的學生同時得到個性化的教學和輔導;再以醫療領域為例,IBM公司的Watson系統 可以快速的檢索幾百萬名患者的病例、最新的醫療研究報告和成果,做出更快、更準確的診斷;工業領域更不待言,汽車、飛機正在被大數據改造,成為無人駕駛汽 車、無人駕駛飛機;還有金融領域,利用電商平臺的交易數據,阿里小貸可以在幾分鐘之內判斷企業的信用,為近百萬小微企業發放貸款。今年初,阿里巴巴又推出 了基于個體消費者的“芝麻信用”,用的創新資源還是數據。一百年前的美國,用了幾十年的時間才建立全民信用體系。因為無處不在的充沛數據,今天中國的全民 信用體系可能在更短的時間內、以更低的成本就可以建立起來。
毫不夸張的說,基于數據的創新將帶動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都實現巨大的飛躍,這種飛躍是前人難以想象的。今天的年輕人面臨的創新機會要遠遠多于前幾代人,因為他們擁有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創新資源:數據。
和其它的創新資源相比,數據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不會被它所激發的思想和創新所消耗,它可以重復使用、同時被無數人使用,此數據和彼數據整合,還可以產生新 的價值和效用,在空間的拓展中、在時間的延伸中,數據的能量將在人類社會層層放大,數據的不斷積累是資源和知識的持續增加。
但要成就數據的“偉大”,還有個前提,這就是數據的開放。對于“開放數據”,中國社會目前還存在不少誤解。一是將開放等同于公開,其實開放和公開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公開是信息層面的,是一條一條的;開放是數據庫資源層面的,是一片一片的。開放數據,指的是將原始的數據及其相關的元數據以可以下載的電子格式讓第三方自由使用。開放也不一定代表免費,因為開放是有成本的,企業可以以收費的形式開放數據。開放也可以有層次、有范圍,針對某個特定的組織和群體開放,不一定面對全體社會大眾。
開放數據之于當下中國社會的意義,在于推動知識經濟和網絡經濟的發展,在于促進中國經濟由粗放向精細、從“制造”向“創造”的轉型升級,在于釋放社會生產 力、催生創新。通過開放更多的數據,讓創新的資源自由的流動,李克強總理提出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才能更快、更好在中國大地成為燎原之勢。
大眾創新、創業的趨勢,也可以在美國社會的發展過程中觀察到。根據美國科學基金會(NSF)的數據,1981年,大公司(超過25000人)的研發投入占全美研發投入的70%,可謂主導了美國的創新;到2007年,大公司的研發投入仍然在上升,但格局卻發生了改變,雖然絕對數量增長了4倍,其占全美研發投入的比例卻下降到35%。同期,1000人以下小公司的研發投入增長了50倍,其占全美的比例從1981年的4%上升到2007年的24%。這些數據表明,研發和創新在呈現分散化、在向小公司和個人轉移,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知識、信息,特別是數據資源的深度開放,不再受大公司、大組織的壟斷,不再是精英階層的專利。
D1Net評論:
文化靠沉淀,文明靠創新。創新,才是一個國家持續發展、不斷邁向強大的真正動力。今天的中國,創新已經成為共識。就此而言,在當前的大數據時代下,數據強國我們正在路上。
(原文作者:涂子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