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今年的目標有兩個。第一,把全世界最好、最新的技術帶到中國來,不單帶到中國來,還要在中國落地。”在近日召開的IBM大數據分析峰會上,IBM大中華區數據與分析事業部總經理鐘澤敏這樣表達今年大數據業務的使命。
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提出“互聯網+”的產業轉型升級戰略。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社交都是“互聯網+”的必須要素。如何將這些技術最有效地與傳統企業“疊加”,發揮催化劑的作用,成為所有企業的熱點話題。
在中國發展超過30年的IBM,正在思考如何在變革轉型中與中國結成新的合作伙伴關系,如何以新的方式幫助中國企業完成轉型升級。這次以“Insight”為主題的大數據分析峰會,揭示IBM2015年在中國的發力點在于大數據,以接地氣的方式幫助中國企業實踐“互聯網+”。
D世代企業:所有數據為你所用
Insight,中文譯為“洞察”,透過數據洞察到價值,并能夠通過技術手段推動企業的業務成長、產品創新,進入新的市場,對商業模式進行優化。在這個過程中,也就自然而然地完成了產業升級,實現了“互聯網+”。
“市場清楚地告訴我們,數據對一個國家、一個企業、一個人來說是很重要的資產。IBM的定位就是協助產業、企業、個人,把數據變成各種各樣的能力,為你所用,提升你的競爭力。” IBM大中華區首席執行總裁錢大群認為,IBM現在所做的,就是通過洞察大數據,把數據真正轉化為競爭力、生產力。“為你所用”是大數據的最終目的。
從對數據的運用能力角度來看,有四類企業:第一類是用傳統的手段處理企業級的數據。第二類企業是不只是在企業里面有數據,并且曉得如何把社交媒體的數據帶進來。但是處理數據的能力不見得走到最前端。第三類客戶,對于企業級數據的預估能力、判斷能力有很好的科技方法,但對于企業級外面的社交媒體、移動終端的數據應用還不夠。第四類才是真正成功的企業,就是不僅能夠將企業級的數據為你所用,還可以將社交網絡、物聯網里的數據全部為你所用。這類企業的平均市場份額、成長速度、獲利能力,以及客戶的滿意度都比前面三種更高。
“我們把這類使用數據變成最有競爭力的企業稱為‘D世代企業’。”錢大群認為,D世代企業也就是“互聯網+”的成功模板,IBM將通過廣泛的合作,將更多的新技術帶入中國,幫助中國企業真正成為D世代企業。
IBM全球數據與分析平臺副總裁Scott Sampson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轉型正在各行各業發生,電信行業、銀行業、汽車行業、制造業等,IBM不僅是市場的參與者更是市場的塑造者。比如,IBM和世界上最大的兩大汽車制造商合作,讓它們通過司機、汽車的位置信息,通過云服務,能夠讓汽車制造商針對不同的消費者推銷各種類型的產品和服務,包括廣告、營銷,能夠為消費者提供更貼心的服務。
接地氣的中國實踐
大數據這個概念已經熱了幾年的時間,但人們對大數據的理解隨著實踐在不斷發生變化,并逐漸成熟起來。
前不久IBM針對全球1000多個企業的大數據應用現狀進行調查,得出企業應用大數據和分析的四個重大變化:首先,絕大多數企業目前在一年內實現了大數據投資的回報;其次,以客戶為中心仍是分析活動的主要目的,但企業越來越多地將注意力集中于利用大數據應對運營挑戰;另外,通過將數字化能力集成到業務流程中實現企業轉型;最后,大數據的價值推動力從數量轉變為速度。
在調查中發現,作為全球發展最快的大數據市場,在此次調研中,雖然超過四分之三的大中華區企業在一年內實現了大數據的投資回報,顯示了高于全球的投資信心,但是更多的中國企業更注重利用大數據分析來贏得新客戶而不是創造更好的客戶體驗。同時,中國企業普遍在利用大數據推動數字和流程整合轉型方面落后于全球整體水平。這些調查的數據和結論,將更好地幫助中國企業使用大數據。
如何讓大數據接地氣,真正為中國企業所用?IBM近兩年都在城市熱點,圍繞與民生密切相關的領域做大膽的嘗試。
比如霧霾是每個生活在北京的人每天都遇到的問題,而霧霾與能源使用有著緊密聯系。據IBM中國研究院資深研發總監張盟表示,“能源行業每天都在不間斷地產生數據,其中包括傳感器數據、生產數據、衛星遙感數據、模型生產數據、人工采集數據等。這些數據本身沒有價值,我們希望使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和認知計算,把這種大數據通過大數據分析技術,最終產生大洞察。洞察才是企業用戶還有政府所關心的,因為,這些洞察可以指導我們更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包括環保、能源、可再生能源。”此前,IBM 推出了一個長達10年的計劃——“綠色地平線”,利用IBM的大數據分析和認知計算科技來進行北京地區的霧霾預報和應對建議。目前,這個項目已經將霧霾的預報時間從之前的24小時提升到72小時,精度從之前的100平方公里提升到1平方公里,將能夠為首都地區最終應對霧霾挑戰提供重要支持。
更懂企業才能更好地幫助企業
IBM今年在大數據領域發力,是有備而來。截至目前,IBM已經在分析領域投入了250億美元,并先后發起了Cognos、SPSS、ILOG、Algo、i2等30多起收購,其中包括2007年斥資50億美元收購加拿大商業智能軟件商Cognos。目前,IBM在全球共有15000個分析顧問和超過400位數學科學家,在三大洲擁有9個分析解決方案中心,每年新產生500多個與分析預測相關的專利。在認知計算領域,IBM在2014年投資10億美元成立了沃森集團,并舉行了沃森應用開發人員競賽。如今沃森已經在玩具、餐飲、金融、零售、醫療等多個領域得到應用,對行業產生了深遠影響。
當市場的關注點終于從互聯網企業轉向傳統行業,無論是“互聯網+”還是“工業4.0”,行業與新技術的融合絕非易事,企業的特性決定了他們對安全性、可靠性、數據管理等方面的要求都有比消費市場高得多的要求。企業如何安全地、穩定地跨越這個鴻溝,是需要在企業級領域有深厚積淀的合作伙伴的幫助,僅僅依靠互聯網企業的創新能力是絕對不夠的。
從今年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提出“互聯網+”戰略之后,國內的企業紛紛響應,都給出不同的解讀。其實我們注意到一個問題:能夠幫助傳統企業實現“互聯網+”的有兩類企業,第一類是互聯網企業,以亞馬遜、谷歌和中國的BAT為代表;第二類是傳統IT企業,以IBM、微軟和中國的用友、東軟為代表。這兩類企業各有所長。
“互聯網+”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在于兩點:一是加上互聯網要素,包括移動互聯網、社交、云計算、大數據等,另一個是從產業、企業特質出發,結合產業、企業的自身特點做加法的同時,做整合與轉型。IBM在移動互聯網、社交、云計算、大數據技術上有深厚的實力,在多年為企業的服務中,更懂企業。
事實上,了解IBM的人都知道,隨著環境以及市場的變化,2014是IBM轉型劇變的一年。經過一系列的調整與變化,IBM面向未來的路線圖也漸漸清晰,即轉向以云計算、大數據、社交移動為代表的新型領域。IBM中國相應的戰略也進行了調整,更強調開放和協作。
“對于未來的發展,我們看到市場清楚顯示出數據對國家、企業、個人的重要性。也因此,IBM的定位是協助企業、產業、個人,把數據通過各式各樣的能力為你所用,提升競爭力。”錢大群在發言中強調“客戶擁有數據”,而不是“我要擁有很多的大數據”。IBM的定位是透過科技轉型能力,提升能力,使得數據變成洞察為你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