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顧問公司估計,全球網絡購物者的消費力達50兆美元,其中英語系用戶約占叁分之一,若想要觸及98%的網絡消費者,企業就必須跳脫英文框架,將內容翻譯為48種語言。
大數據(Big Data)使得挑戰國際企業挑戰更為艱鉅。IDC預估至2020年時,每天將出現4500億件商業交易;IBM也估算,網絡現有數據量約達27億兆位元。為了因應全球接踵而來的資訊浪潮,企業唯有結合云端大數據、翻譯應用程式、智慧人類用戶,才能將多元數據轉化為自身優勢。
使用大數據應用程式可分析大量網絡資訊,這些數據被視為是可以幫助企業更了解營運狀況與市場的利器;但若無人賦予數據意涵,再巨量的數據也只是一大堆數字而已。
因此,企業該如何運用大數據并轉化為商業價值,關鍵在于人類如何改良詮釋的技能。
大數據時代為何仍不能倚賴機器
試想,當企業得同時面對數十種語言與文化差異又接受大數據沖擊時,人們很自然的會期待機器能夠加速工作效率。
拿翻譯來說,許多人會期待機器能夠讓翻譯更有效率,但如你所見,機器翻譯有時完全行不通,因為「翻譯記憶」(編按:translation memory,指機器翻譯軟體尋找正確譯文的數據庫)都由各個平臺各自儲存。
以往專業的筆譯員一天的數據處理量大約是2至3千筆,相較于今日動輒數百萬筆根本小巫見大巫,而且企業都將翻譯記憶儲存于私人數據庫內,此時,若使用機器翻譯,可用的詞語條目就相當有限,譯文也因此支離破碎;再加上各家企業若使用不同的軟體也無法統一,就更難保證大量數據的翻譯品質。
如今,企業雖已經擺脫老舊無效率的翻譯技術,逐漸轉往云端平臺,并開放給無數筆譯員使用,同時迅速累積翻譯記憶,改善機器翻譯品質。然而,云端一如大數據本身,無法替企業解決最迫切的問題:如何在不犧牲品質的前提下,迅速處理大量內容?如何藉由大數據創造真正的商業價值?如何結合大數據及全球內容,讓企業更具智慧?
大數據的真正價值操之于人
根據Avenade公司一項調查發現,逾六成企業需要員工發展新技能,以期符合詮釋大數據內涵的能力。
施拉吉(Michael Schrage)在哈佛商業評論部落格里寫道,「太多組織尚未明白,若要以大數據為運作基礎,人員判斷比云端機器學習更重要,」應用程式無論多么易于使用、功能多么強大,仍無法取代人類理解能力。
所以解答就在于,人類做為智慧終端用戶,應將大數據數據與趨勢簡化為可落實的資訊,弭平數字與商業價值之間的落差;就像由機器翻譯完成初稿后,也需要人員編修俚俗語、口語及文化差異,才能跨越機器翻譯的障礙。
商業世界正邁向大數據與機器翻譯建構的未來,也唯有人能跨越這道鴻溝
原文鏈接:http://www.thebigdata.cn/YeJieDongTai/13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