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拋出了一個問題:與其他曾經絢爛奪目的技術相似,大數據技術也僅僅是人類所認知的浩瀚科技星河中的一顆流星,一閃而過?我們認為大數據絕不僅僅等同于其他曾經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輝煌一時的技術。那么,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大數據?
過去幾年,大數據高速發展,并與云計算、物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等新興技術形態具有緊密的聯系。大數據為互聯網行業貢獻了巨大的經濟價值,同時,人們逐漸認識到了其在更廣泛的社會領域中所表現出來的潛力,例如電子政務和公眾服務領域。雖然描述大數據的概念很多,但是人們公認的大數據應具有“4V+1C”的特征,即Variety:種類多樣;Volume:數量巨大;Velocity:需要快速處理;Value:具有巨大價值;Complexity:復雜的處理邏輯。
經過梳理,狹義的大數據概念分為五個層次:宏觀層面,大數據是“戰略資源”。中觀層面,大數據是“產業”。微觀層面,大數據是“經濟資產”。同時,大數據也是“科學”和“技術”。首先,數據正像能源、材料一樣,成為國家和地區的戰略資源。其次,我國大數據產業2012年的產值是120億元,2020年將達到 2萬億。再次,2012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發表了《大數據,大影響》報告,宣告大數據成為一種新型的經濟資產。正如已故圖靈獎獲得者、微軟杰出的科學家JimGray和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國杰所倡導的,人類經歷了實驗科學、理論科學、計算科學之后,進步了數據科學時代,大數據轉變了以往的研究方式、方法和思維,以數據驅動創新。最后,大數據涉及到了采集、處理、傳輸、存儲、挖掘、可視化等一系列關鍵技術手段,表現為大數據技術。
從廣義理解,大數據正在與各行各業融合,作為各行業發展創新的基石。誰掌握并有效運用了數據,誰就擁有了話語權,具備了創新的可能,甚至有能力創造出新型的生產、服務和商業模式。
2015年兩會宣告:“互聯網+”代表著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即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如同互聯網的效應一樣,大數據也正在進入著“數據+”時代,數據正在成為生產力的一種組成要素:對勞動者而言,“大數據思維”為勞動者客觀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提供了依據和參考;對生產資料而言,“大數據技術”豐富了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手段;對勞動對象而言,大數據本身就是勞動對象,同時大數據極大地擴展了人類的勞動對象,創造出更加絢爛多彩的世界。
原文鏈接:http://www.thebigdata.cn/YeJieDongTai/13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