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生產關系?
相信所有念過中學的人都有記憶:馬克思曾經在《政治經濟學批判》中指出:生產關系包括人們在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等方面的關系。
當然,這是小數據時代的思想,因為小數據時代,人類是最為活躍的,只有人類的行為才產生各種各樣的數據。除此之外的數據,都是微乎其微的。
大數據時代,支持這一理論的基礎改變了!
眾所周知,由于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近乎所有的人、物、事都會產生海量的數據,由此導致地球上的人與人、事與事、物與物、人與事、人與物、事與物之間都有可能產生各種各樣的“關系”,并且這種關系更加復雜,更加容易。比如,人與人之間的最遠距離是6個人,也就是最多通過6個人,人與人之間都可能產生關系;比如,全球產業鏈分工布局的環境下,地球中任何一個地方發生一件事情,都有可能產生蝴蝶效應,都會與相應的產業、行業、企業、股票、期貨等發生關系等等。當然,正是因為人、物、事之間都會產生各種各樣的“關系”,就要求我們人類摒棄霸權已久的因果性思維,而改為擁抱大數據時代的“相關性思維”。因為,“相關性思維”正是大數據的靈魂之所在。
如此多的“關系”產生,已經大大超越了馬克思所說的“生產關系是人們在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等方面的‘關系’”了。
我們再說說大數據本身。為什么大多數人對于喧囂已久的大數據感覺依然茫然和陌生呢?大數據能夠直接解決人類的很多問題嗎?
答案是,大數據本身是“臟”、“亂”、“雜”的,大數據需要根據使用者的“目的”進行情報規劃和信息源規劃,然后再將搜集后的數據進行清洗、整理和挖掘,變成具有“相關性”的大數據情報,最后才能夠真正產生應用。或者說,大數據僅僅是為人類具有“相關性思維”以及破解信息不對稱難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物質條件,而大數據本身并不能夠直接解決人類的問題。
海量數據劇增導致海量“關系”存在,并最終發生兩種化學反應:一是地球上的一切都將以“數據的方式”表現出來,我們將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清晰地認識這個世界,我們不再依賴于“精英決策模式”,我們可以基于“相關性”大數據情報進行智慧決策,并且人人親昵數據之后都可能成為“超級智慧達人”;二是如此之多的超越人們在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等方面的“關系”產生,將會為人們“跨界創新”乃至“顛覆創新”提供豐厚的物質條件,而創新又將推動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和社會的巨大進步。
大數據“刷新”了馬克思定義的生產關系,也將“革新”我們現有生產力。如果我們認識到了,則“大眾創新,萬眾創業”就不再只是一句口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