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面對廣義大數據,我們如孩童一樣,一遍又一遍地問著為什么?為什么人有生老病死?為什么有日月星辰?人類文明將向著什么方向發展?我的命運呢?來世可以與愛人再續前緣么?廣義大數據就像一個慈祥的老人,對我們娓娓道來。
前不久有一則新聞十分“駭人聽聞”。講的是湖南通道侗族自治縣的一個叫做平陽鄉的地方出現了一批“再生人。”何為再生人?就是這個鄉里面7800多人中 有一百多人是帶有前世記憶投胎轉世而來的。這些再生人從能說話開始,便能說出他前世姓什名誰、家住何處、做過什么事、怎么生、如何死等等。這種神秘的現象 引起了很多專家學者的注意。不過以現在的科學水平,我們并無法真正弄明白事情的真相。
“多應不信人腸斷,幾夜夜寒誰共暖。欲將恩愛結 來生,只恐來生緣又短。”宋朝晏幾道的詩句能夠喚起我們對很多電影情節的記憶。兄弟情長,拼死相護,臨命終時好朋友守在身邊為之神傷,在彌留之際,主角用 顫抖的聲音說一句,來世我們還做好兄弟;英雄救美后,身受重傷,眼看著就要撒手人寰。在生命最后一刻,含淚默默說一句,我們來世再續前緣。《紅樓夢》中寶黛的愛情也是從代表輪回的三生石畔開始的。“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長存。”只是來生再世,哪怕再遇到,誰又能認出誰來呢?
“身 前身后事茫茫,欲話因緣恐斷腸”。人類自古以來對于身前身后事都存在著一種與生俱來的好奇。西方古代大學問家畢達哥拉斯和柏拉圖都對于人死后有來生深信不 疑。中國的道教、印度的印度教和佛教無不對人類死后的去向做出了自己的解釋。關于人類的奧秘,向來難以被科學所探究。也正是因為這個,很多人在難解的事實 面前選擇了裝聾作啞。我們在閱讀古代經典的時候也大都抱著一種審視的心態。做學問當真是需要這種嚴謹的。只是幾千年來,人類并沒有改變什么。面對這些生死 問題,即使科學發展到了今天,我們依然如同幼童一樣無知。其實,社會發展到現在這個階段,我們大可不必繼續對科學無法解釋的事情避而不談,反而應該大談特談。怎么談?用科學來談。不光要用科學來談,更要超越現今科學的桎梏去探索。
一直以來人們對于這些神秘的問題都抱有一種“不可信其有 也不可信其無”的態度。在研究古代經典時,很多人都抱著一種先入為主的態度,常常落入糾結于文字本身的情境。例如佛教經典中對西方極樂世界的描述,極樂世 界中有七寶池,即由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碼碯七寶組成的池子。很多人說這些描述根本是當時的人對于自身心目中的美好場所的一種描述。進而全盤 否定西方極樂世界、全盤否定大乘佛法。然而我們若是用科學的角度來考慮這一描述,我們便大可不必談之色變。
在《阿彌陀經》初被翻譯的 時候,西方極樂世界的概念才在中國出現。甚至在《阿彌陀經》剛被記錄下來的時候,印度的大德們對于這個世界還很迷茫、并不了解。如同現在我們要向一群沒有 吃過糖的人描述甜的滋味,用盡一切語言都很難形容。我們可以描述吃到甜味時身體的舒適,心里的滿足。也可以描述吃到甜味時這個味道對于我們來說相當何物。 我們可以說甜味是一種讓人感到愉悅的東西,即使拿世界上最大的鉆石,或是拿世界上最好的跑車來交換我對甜的味覺,我都不換。于是我們就知道,在描述一件別 人從來不曾得知的事物的時候,我們本能的會用到一些當今這個時期最貼切的事物。若是《阿彌陀經》在今日寫成,那么其中所提到的宮殿隨身,恐怕將會變為別墅 隨身或者莊園隨身吧。
所以,對于人類奧秘的探索,當停留在文字或者現象本身,那么還未行動就已經落了下乘。對于大數據的探究亦是如 此。當我們停留在數據本身的時候,我們對于大數據的理解就已經失敗了。大數據從來都不是單單指大量的數據。我在對狹義大數據和廣義大數據做出定義的時候感 覺到了自己智慧的貧乏。無論怎么去想,怎么去琢磨,終究和真相相去甚遠。這種感覺似乎和描述甜味相似。我們就知道,在對于真相探究的路上,必須要拋棄對任 何知識的偏見。傳統的經典要不要讀?佛經要不要去了解?那圣經呢?可蘭經呢?猶太教包不包含著智慧?物理學呢?生物學?心理學?當一個超越了現今人類全部 認知的事物出現的時候,正是我們要將人類全部智慧集合起來的時候。
《天使與魔鬼》一書里面提到了很多科學家畢生追求的,是用科學來解釋宗教。而在大數據面前,科學與宗教將得到最根本的統一。狹義大數據論的終極,就是人類所有已存學科的統一。沿著追尋奧秘、尋求智慧的路前進,就是大數據論對我們的最高指導。
很多人不明白廣義大數據論存在的意義。
我只想反問一句,數據越來越多,技術越來越先進,我們能夠掌握多少?能夠分析多少?
狹義大數據發展到最巔峰,也必定無法對上文中提到的輪回現象做出解釋。這就是廣義大數據存在的意義。
未來某一天,我們能夠去分析一個人所有構成的物質,記錄他身上每一個質子的運動。我們能夠在他死后,跟蹤組成他這個人的所有物質。看看這些物質是怎么樣 隨著自然的變化而運動,又怎樣和其他物質一起組成新的物體。那么這個過程是不是輪回呢?有些物質會脫離地球,有些物質會在宇宙中游蕩。那這些物質會不會去 往極樂世界呢?我們死亡以后,如圣經里所說的,塵歸塵、土歸土,組成我們的物質將會重新回歸大自然,然后組成新的物體。這樣一個過程恰恰就是輪回。拋開古 今中外所有宗教經典的文字意義,我們人類對于輪回的解釋,似乎能夠被狹義大數據論印證。
但是單單達到這種程度需要多長時間呢?而即使 狹義大數據發展到這種巔峰時期,難道我們真的能夠監測這宇宙間存在的所有物質?六度分割理論適用于我們對于輪回的探究。任何物質與物質之間都存在著聯系, 每一分子與其他分子之間都存在著必然的聯系。在大數據層面的世界將會是透明的。可是,狹義大數據卻無法看透這透明,提供給我們答案。狹義大數據始終如文字 一樣,受到人類思想的局限。
關于對這個世界的體悟,是現有科學無法到達的高度。狹義大數據能夠幫助我們突破現今科學所有的桎梏卻不能幫助我們突破人類自身的局限。思維的深度和廣度決定了我們能夠在探索真理的路上前進多遠。
廣義大數據能夠幫助我們弄清楚物質循環的規律,甚至明白規律背后的規律。面對廣義大數據,我們如孩童一樣,一遍又一遍的問著為什么?為什么人有生老病 死?為什么有日月星辰?人類文明將向著什么方向發展?我的命運呢?來世可以與愛人再續前緣么?廣義大數據就像一個慈祥的老人,對我們娓娓道來。
到那個時候,我們才會恍然大悟,原來相見不知是故人。
邊金陽:作家,被譽為中國的哈利波特,紐約大學在讀碩士,致力于把人類最高的智慧與大數據相結合,從而真正駕馭和掌控大數據。(邊金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