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技術給作戰指揮帶來新的機遇,但若認為“有數據就夠了,數據會說話”則是片面的。大數據的價值應該被認同,但不應被夸大,看到優勢一面的同時也要看到劣勢一面。一句話,大數據不是萬能的,如果我們盲從大數據,就容易產生“大錯誤”,出現大問題。
首先是結果不確定。《大數據時代》一書作者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將大數據集定義為“N=全部”,意思是進行正確的大數據推理需要所有的數據集。而作戰雙方采取各種手段來隱蔽自身信息,“N=全部”只可能是一種假設。舍恩伯格指出:“數據量的大幅增加會造成結果的不準確,一些錯誤數據也會混進數據庫。”來源不同的各種信息混雜在一起會加大數據的混亂程度,導致出現“錯誤發現”的風險增加。
其次是邏輯無規律。大數據能夠提高指揮效率、加快獲取情報、加速信息處理,然而也會遇到傳統的統計學問題。劍橋大學著名教授斯皮格哈特指出:“大數據中充斥著大量的小數據問題,它們不會因為你得到了很多的東西就消失不見。”不容置疑的是,數據量的增大會帶來規律的喪失和嚴重失真。而且,數據運行過程中不同的數據會相互融合,發生變異得到新的數據,以至于很難發現事件背后的規律。
最后,大數據是對過去已發生的事件進行經驗總結,本身不具備創新性。同時強調以數據為主導,容易忽視指揮員本身的主觀能動性。戰爭沒有重復,每次作戰都是一個新問題,不能按照以前的模式照搬照用。一味地相信數據,可能還會起反作用。比如,美國臉譜公司大獲成功前,互聯網巨頭們的數據分析結果統統認為社交網絡沒有大的機遇;臉譜成功后,谷歌執行總監施密特才惋惜地表示:“我在谷歌犯的最大錯誤,就是沒有在網絡社交興起的時候參加進來。”所以說,不是擁有了大數據,就能作出正確的選擇。凡事無絕對,在看到大數據技術帶來革命性變化的同時,一定要看到其不足的一面,防止產生盲從,有效規避可能出現的錯誤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