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一级在线观看,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亚洲,免费一级欧美大片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大數據業界動態 → 正文

發展大數據關鍵在于滿足人的價值需求

責任編輯:editor005 |來源:企業網D1Net  2014-10-14 21:56:00 本文摘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早在1980年,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一書中,就將大數據譽為“第三次浪潮的華彩樂章”。大數據為什么這么熱?如何科學對待大數據?本報記者就此專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書長姜奇平。

人類第三次創世紀工程旨在建設一個新維度

《中國社會科學報》:當前,“大數據”在業界和學界已成為“時尚”話題,人們認為“人類已進入大數據時代”,并賦予“大數據”之于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以“革命性意義”。在您看來什么是大數據?

姜奇平:我們不用工程師的語言,而從“人類”和“時代”這個角度,看看什么是大數據。我們今天所從事的大數據,只不過是人類第三次創世紀工程的一個片斷。整個工程的“目的”,旨在建設一個新的維度,使“意義”投胎到世界的“數據體”上。為什么這么說?我們可以這樣表達,人類曾投了三次胎。第一次投胎的胎體,我們稱之為世界1。這是實體的世界,它以實體為中介存在。這個世界以功能和使用價值,承載人們生存的存在。第二次投胎的胎體,我們稱之為世界2。這是價值的世界,它以貨幣為中介存在。這個世界將一切轉化為等長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即我們平常所說的價值。人們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就是它“有沒有價值”。這個世界以價值承載人們發展的存在。第三次投胎的胎體,我們稱之為世界3。這是意義的世界,它以網絡為中介存在。這個世界以意義承載人們自我實現的存在,要在以往的實用、價值的基礎上,追求認同。

世界2是一個時空標準化的世界,它無法準確呈現意義的存在。今天,人們發明人際網絡、物聯網,都是在給意義一個適合的呈現空間,使事物隱含的快樂或痛苦的潛在含義,在我們創造的每一份價值和使用價值中鮮明呈現出來。大數據就是“意義發現”。通過意義的發現,指導價值的取舍,讓有意義的價值實現,讓沒有意義的價值湮滅。

世界3的誕生,并不意味著世界2和世界1的消失。世界3只是相當于世界2和世界1的照明系統。傳統經濟相當于一個摸黑干活的系統,所謂“摸黑”就是指人們不知生產的東西哪些最終有需求,哪些沒有,為此需付出巨大的交易費用,來實現供求平衡。“智慧化”相當于提供一個照明系統,讓傳統貨幣經濟與實體經濟不再摸黑創造交換價值(世界2的價值)和使用價值(世界1的價值),通過大數據照亮意義,即洞察最終需求,只創造那些有意義的價值和使用價值。因此人們經常把智慧比喻成明燈。這是智慧化對于傳統經濟的意義。

從這個意義上說,大數據與傳統經濟并不是對立的關系,而是一個遞進發展的關系。大數據的應用,本質上就是在世界2、世界1中尋找并呈現意義。

大數據旨在實現“意義”的專業化

《中國社會科學報》:奧巴馬政府將“大數據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甚至將大數據定義為“未來的新石油”。從當前及未來看,“大數據”究竟有什么用?

姜奇平:在這里就不介紹“大數據”細枝末節上的作用了,我僅談談大數據的根本作用,即實現“意義”的專業化。我先談兩個具體方面:

一是“意義賦值”系統的專業化。在大數據之前的世界,特別是工業世界,各種事務的功能系統、手段系統都是專業的,但一涉及意義,例如宗旨與目的,就變得十分業余。我們以智慧城市為例說明。從以人為本的角度看,智慧城市到底智慧不智慧,關鍵看它的“意義賦值”系統是否專業,有效還是無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就等于說,人民才是意義的賦值者。離開人民群眾,就沒有意義;數據離開了意義,就沒有智慧;沒有智慧,建設的所謂智慧城市就一定是愚蠢城市,與民生實際相疏離。從這個意義上說,大數據對智慧城市建設的頂層作用,應該是把群眾路線專業化,讓人民群眾滿意不滿意、幸福不幸福這類意義信息及時被洞察、被滿足,從而使人民群眾得到更良好的體驗。

二是企業決策系統的智慧化。大數據之前的企業決策,一線員工沒有決策能力,這是意義系統不專業的重要表現。用戶需求這種決定企業生死的意義信號,不能在此時此地的分散條件下得到當下響應。大數據讓決策這種意義處理系統發生根本變化,從后臺決策向前端決策轉移,從集中決策向分散決策轉移,從價值決策向意義決策轉移。

舉例來說,人們對大數據決策容易有一種誤解,以為就是數據大集中的決策。這是傳統集中控制思維方式運用到分布式計算條件下常有的慣性。

海爾的決策模式強調“群龍無首”。因為如果調動起每個自主經營體的主動性,使人人成為自己的CEO,這些一線員工就會進行分散CEO式的決策,沒必要事無巨細非得通過“龍首”來決策。為此,海爾用戰略損益表等制度,進行戰略性的價值管理,使每個員工在決策時可以按企業的戰略利益來權衡當前的形勢,達到比集中式決策更優越的決策效果,其最高境界就是企業無為而治。

事實上,大數據決策應是集中決策與分散決策的結合。共性的問題適合集中決策,個性的問題適合分散決策。而且,二者不一定是對立的關系。例如,一線員工的分散決策,也需要并且可以調用數據中心的分析資源和計算能力;數據中心的決策,也需要與員工本地數據,甚至客戶本地數據進行錨定和關聯。按美國最新的情境定價理論,在一對一的營銷中,產品和服務定價這種最關鍵的決策,可能要依靠用戶本地數據,如手機中數據的參與,通過與數據中心數據的即時匹配來完成。用戶數據參與決策將成為分散化決策的一個趨勢。

不能離開人這一主體來談大數據

《中國社會科學報》:“大數據”作用的發揮,依賴于數據收集、數據提純、數據判斷等多重關鍵要素。但數據有時候也會騙人,有學者基于此提出,大數據“是一個過度包裝的概念”,是個偽命題。對此您怎么看?

姜奇平:大數據當前確實存在包裝過度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一些人把不是大數據的東西,都裝到這個筐里,甚至夸大其作用,等等。但不能因此就把整個大數據說成是“偽命題”。

實質性的問題是,我們不能離開人這個主體來談大數據。現在談大數據,確實存在這樣的傾向,而且這種傾向很普遍。例如,把“大數據”當作了“數據大”,這就確實接近“偽命題”了。因為離開了人這個參照系,很難判斷數據是不是垃圾。

我認為,一些人看大數據的角度有問題。從數據這個角度解大數據,是客體的角度。僅從客體角度解大數據,缺點是難以聚焦,因為數據本身并沒有告訴我們,它們的存在是為了什么。所以,我建議人們換一個角度,從主體的角度來看什么是大數據,也就是從大數據到底能解決人的什么問題這個角度,來看它是什么。這樣看的結果,會發現大數據映射在主體上的是意義,是為了使人更好地獲得智慧。對大數據來說,使人更能把握意義,就是智慧;干擾了人們把握意義,就是垃圾。

這個方向上的思考具有現實意義。許多專家都在提大數據的應用導向,就是在從客體供給導向,向主體需求導向轉。不這樣轉,就成了為大數據而大數據,最后把要解決的問題丟了。這樣的大數據,最后只會成為一地雞毛、一堆碎片。更惡劣的是以搞大數據為名,其實是在為搞房地產、偷稅漏稅而服務,或者是套取、騙取國家有關資助,濫用納稅人的血汗錢。

我認為,“大數據”作用的發揮,不光有賴于數據收集、數據提純、數據判斷等多重技術要素,更關鍵的是應用,要同人聯系起來,同解決人的問題聯系起來。衡量大數據成效的標準,不應是TB這樣的客體標準,不是創造了多少TB的數據,而應是利用這些數據,在滿足人們需求方面創造了多少價值,有多大意義,這樣的大數據才是“真命題”。

規避大數據過度發展的風險

《中國社會科學報》:您認為“大數據”的負面作用有哪些?

姜奇平:“大數據”是中性的,談一個中性東西的“負面”作用,需要補上這個問題省略的潛臺詞,才能讓這個問題本身成立。

第一種可能,如果不能正確利用大數據,會產生什么負面作用?我認為,如果離開主體,離開人們的需求、應用搞大數據,會造出許多數據垃圾,不僅不會讓人的腦子變得更清楚,反而會加大決策成本,讓人們迷失在過多的數據中,找不到所要的答案。

為了規避為大數據而大數據的風險,第一要強調以人為本。搞大數據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人的洞察能力,使人變得更加智慧,至于發展技術、產業等次一級的目的,是由此派生的。第二要強調應用導向。對大數據,要抓應用促發展,以最終用戶需求為導向,讓大數據產生實效。要克服長官意志,讓市場發揮配置大數據資源的基礎作用。要避免只是從投入、供給角度片面發展大數據,最后弄出一些沒有市場需要的政績工程。

第二種可能,在大數據本身沒問題的情況下,把大數據擺在不恰當的位置,或加以夸大,會產生什么負面作用?對此我認為,大數據在功能、價值和意義這一串價值鏈中,更多定位在意義上。意義要以功能和價值為基礎,如果脫離了功能、價值而片面強調意義,負面作用是對整體產生虛化作用,也就是讓事情不實在。

《中國社會科學報》:從中觀上看,大數據產業的比重是不是越大越好?如何規避大數據發展不足或是過度發展的風險?

姜奇平:大數據產業比重不見得越大越好。它與產品制造業、服務業的比重應恰當。比重過高,就會出虛火。大數據作為產業,恐怕與經濟的服務化程度有關,對農業、制造業、服務業等經濟的服務化越發展,對差異化和質量提升的要求就會越高,對大數據的需求就會越高,大數據的產業鏈就會展開得越充分。而經濟的服務化,也不應是人為決定的。一般在人均收入5000美元之后,出于對生活質量的追求,人們可能越來越多地把錢花在服務上。

為了規避大數據發展不足或過度發展的風險,需要的可能恰恰不是產業政策干預,而是要進一步發揮市場作用。美國《連線》雜志聯合創始人凱文·凱利認為,未來人們會在個人信息保護與個性化服務需要之間達成均衡。對個性化的賦值越高,越傾向于開放個人數據,供服務者量身定制;相反,越不重視個性化(如只顧溫飽),越傾向于保守個人數據,讓服務者不了解自己。大數據的發達程度,顯然與此機制有關。就中國現實情況來說,現在恐怕不是個性化供給能力過剩、服務水平過了,而是現有產業政策讓同質化的中國制造產能過剩太突出了。因此,雖然從局部和短期看,一些地方發展大數據可能有點熱,但整體上大數據發展還是不足的。

關鍵字:數據映射

本文摘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x 發展大數據關鍵在于滿足人的價值需求 掃一掃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當前位置:大數據業界動態 → 正文

發展大數據關鍵在于滿足人的價值需求

責任編輯:editor005 |來源:企業網D1Net  2014-10-14 21:56:00 本文摘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早在1980年,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一書中,就將大數據譽為“第三次浪潮的華彩樂章”。大數據為什么這么熱?如何科學對待大數據?本報記者就此專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書長姜奇平。

人類第三次創世紀工程旨在建設一個新維度

《中國社會科學報》:當前,“大數據”在業界和學界已成為“時尚”話題,人們認為“人類已進入大數據時代”,并賦予“大數據”之于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以“革命性意義”。在您看來什么是大數據?

姜奇平:我們不用工程師的語言,而從“人類”和“時代”這個角度,看看什么是大數據。我們今天所從事的大數據,只不過是人類第三次創世紀工程的一個片斷。整個工程的“目的”,旨在建設一個新的維度,使“意義”投胎到世界的“數據體”上。為什么這么說?我們可以這樣表達,人類曾投了三次胎。第一次投胎的胎體,我們稱之為世界1。這是實體的世界,它以實體為中介存在。這個世界以功能和使用價值,承載人們生存的存在。第二次投胎的胎體,我們稱之為世界2。這是價值的世界,它以貨幣為中介存在。這個世界將一切轉化為等長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即我們平常所說的價值。人們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就是它“有沒有價值”。這個世界以價值承載人們發展的存在。第三次投胎的胎體,我們稱之為世界3。這是意義的世界,它以網絡為中介存在。這個世界以意義承載人們自我實現的存在,要在以往的實用、價值的基礎上,追求認同。

世界2是一個時空標準化的世界,它無法準確呈現意義的存在。今天,人們發明人際網絡、物聯網,都是在給意義一個適合的呈現空間,使事物隱含的快樂或痛苦的潛在含義,在我們創造的每一份價值和使用價值中鮮明呈現出來。大數據就是“意義發現”。通過意義的發現,指導價值的取舍,讓有意義的價值實現,讓沒有意義的價值湮滅。

世界3的誕生,并不意味著世界2和世界1的消失。世界3只是相當于世界2和世界1的照明系統。傳統經濟相當于一個摸黑干活的系統,所謂“摸黑”就是指人們不知生產的東西哪些最終有需求,哪些沒有,為此需付出巨大的交易費用,來實現供求平衡。“智慧化”相當于提供一個照明系統,讓傳統貨幣經濟與實體經濟不再摸黑創造交換價值(世界2的價值)和使用價值(世界1的價值),通過大數據照亮意義,即洞察最終需求,只創造那些有意義的價值和使用價值。因此人們經常把智慧比喻成明燈。這是智慧化對于傳統經濟的意義。

從這個意義上說,大數據與傳統經濟并不是對立的關系,而是一個遞進發展的關系。大數據的應用,本質上就是在世界2、世界1中尋找并呈現意義。

大數據旨在實現“意義”的專業化

《中國社會科學報》:奧巴馬政府將“大數據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甚至將大數據定義為“未來的新石油”。從當前及未來看,“大數據”究竟有什么用?

姜奇平:在這里就不介紹“大數據”細枝末節上的作用了,我僅談談大數據的根本作用,即實現“意義”的專業化。我先談兩個具體方面:

一是“意義賦值”系統的專業化。在大數據之前的世界,特別是工業世界,各種事務的功能系統、手段系統都是專業的,但一涉及意義,例如宗旨與目的,就變得十分業余。我們以智慧城市為例說明。從以人為本的角度看,智慧城市到底智慧不智慧,關鍵看它的“意義賦值”系統是否專業,有效還是無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就等于說,人民才是意義的賦值者。離開人民群眾,就沒有意義;數據離開了意義,就沒有智慧;沒有智慧,建設的所謂智慧城市就一定是愚蠢城市,與民生實際相疏離。從這個意義上說,大數據對智慧城市建設的頂層作用,應該是把群眾路線專業化,讓人民群眾滿意不滿意、幸福不幸福這類意義信息及時被洞察、被滿足,從而使人民群眾得到更良好的體驗。

二是企業決策系統的智慧化。大數據之前的企業決策,一線員工沒有決策能力,這是意義系統不專業的重要表現。用戶需求這種決定企業生死的意義信號,不能在此時此地的分散條件下得到當下響應。大數據讓決策這種意義處理系統發生根本變化,從后臺決策向前端決策轉移,從集中決策向分散決策轉移,從價值決策向意義決策轉移。

舉例來說,人們對大數據決策容易有一種誤解,以為就是數據大集中的決策。這是傳統集中控制思維方式運用到分布式計算條件下常有的慣性。

海爾的決策模式強調“群龍無首”。因為如果調動起每個自主經營體的主動性,使人人成為自己的CEO,這些一線員工就會進行分散CEO式的決策,沒必要事無巨細非得通過“龍首”來決策。為此,海爾用戰略損益表等制度,進行戰略性的價值管理,使每個員工在決策時可以按企業的戰略利益來權衡當前的形勢,達到比集中式決策更優越的決策效果,其最高境界就是企業無為而治。

事實上,大數據決策應是集中決策與分散決策的結合。共性的問題適合集中決策,個性的問題適合分散決策。而且,二者不一定是對立的關系。例如,一線員工的分散決策,也需要并且可以調用數據中心的分析資源和計算能力;數據中心的決策,也需要與員工本地數據,甚至客戶本地數據進行錨定和關聯。按美國最新的情境定價理論,在一對一的營銷中,產品和服務定價這種最關鍵的決策,可能要依靠用戶本地數據,如手機中數據的參與,通過與數據中心數據的即時匹配來完成。用戶數據參與決策將成為分散化決策的一個趨勢。

不能離開人這一主體來談大數據

《中國社會科學報》:“大數據”作用的發揮,依賴于數據收集、數據提純、數據判斷等多重關鍵要素。但數據有時候也會騙人,有學者基于此提出,大數據“是一個過度包裝的概念”,是個偽命題。對此您怎么看?

姜奇平:大數據當前確實存在包裝過度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一些人把不是大數據的東西,都裝到這個筐里,甚至夸大其作用,等等。但不能因此就把整個大數據說成是“偽命題”。

實質性的問題是,我們不能離開人這個主體來談大數據。現在談大數據,確實存在這樣的傾向,而且這種傾向很普遍。例如,把“大數據”當作了“數據大”,這就確實接近“偽命題”了。因為離開了人這個參照系,很難判斷數據是不是垃圾。

我認為,一些人看大數據的角度有問題。從數據這個角度解大數據,是客體的角度。僅從客體角度解大數據,缺點是難以聚焦,因為數據本身并沒有告訴我們,它們的存在是為了什么。所以,我建議人們換一個角度,從主體的角度來看什么是大數據,也就是從大數據到底能解決人的什么問題這個角度,來看它是什么。這樣看的結果,會發現大數據映射在主體上的是意義,是為了使人更好地獲得智慧。對大數據來說,使人更能把握意義,就是智慧;干擾了人們把握意義,就是垃圾。

這個方向上的思考具有現實意義。許多專家都在提大數據的應用導向,就是在從客體供給導向,向主體需求導向轉。不這樣轉,就成了為大數據而大數據,最后把要解決的問題丟了。這樣的大數據,最后只會成為一地雞毛、一堆碎片。更惡劣的是以搞大數據為名,其實是在為搞房地產、偷稅漏稅而服務,或者是套取、騙取國家有關資助,濫用納稅人的血汗錢。

我認為,“大數據”作用的發揮,不光有賴于數據收集、數據提純、數據判斷等多重技術要素,更關鍵的是應用,要同人聯系起來,同解決人的問題聯系起來。衡量大數據成效的標準,不應是TB這樣的客體標準,不是創造了多少TB的數據,而應是利用這些數據,在滿足人們需求方面創造了多少價值,有多大意義,這樣的大數據才是“真命題”。

規避大數據過度發展的風險

《中國社會科學報》:您認為“大數據”的負面作用有哪些?

姜奇平:“大數據”是中性的,談一個中性東西的“負面”作用,需要補上這個問題省略的潛臺詞,才能讓這個問題本身成立。

第一種可能,如果不能正確利用大數據,會產生什么負面作用?我認為,如果離開主體,離開人們的需求、應用搞大數據,會造出許多數據垃圾,不僅不會讓人的腦子變得更清楚,反而會加大決策成本,讓人們迷失在過多的數據中,找不到所要的答案。

為了規避為大數據而大數據的風險,第一要強調以人為本。搞大數據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人的洞察能力,使人變得更加智慧,至于發展技術、產業等次一級的目的,是由此派生的。第二要強調應用導向。對大數據,要抓應用促發展,以最終用戶需求為導向,讓大數據產生實效。要克服長官意志,讓市場發揮配置大數據資源的基礎作用。要避免只是從投入、供給角度片面發展大數據,最后弄出一些沒有市場需要的政績工程。

第二種可能,在大數據本身沒問題的情況下,把大數據擺在不恰當的位置,或加以夸大,會產生什么負面作用?對此我認為,大數據在功能、價值和意義這一串價值鏈中,更多定位在意義上。意義要以功能和價值為基礎,如果脫離了功能、價值而片面強調意義,負面作用是對整體產生虛化作用,也就是讓事情不實在。

《中國社會科學報》:從中觀上看,大數據產業的比重是不是越大越好?如何規避大數據發展不足或是過度發展的風險?

姜奇平:大數據產業比重不見得越大越好。它與產品制造業、服務業的比重應恰當。比重過高,就會出虛火。大數據作為產業,恐怕與經濟的服務化程度有關,對農業、制造業、服務業等經濟的服務化越發展,對差異化和質量提升的要求就會越高,對大數據的需求就會越高,大數據的產業鏈就會展開得越充分。而經濟的服務化,也不應是人為決定的。一般在人均收入5000美元之后,出于對生活質量的追求,人們可能越來越多地把錢花在服務上。

為了規避大數據發展不足或過度發展的風險,需要的可能恰恰不是產業政策干預,而是要進一步發揮市場作用。美國《連線》雜志聯合創始人凱文·凱利認為,未來人們會在個人信息保護與個性化服務需要之間達成均衡。對個性化的賦值越高,越傾向于開放個人數據,供服務者量身定制;相反,越不重視個性化(如只顧溫飽),越傾向于保守個人數據,讓服務者不了解自己。大數據的發達程度,顯然與此機制有關。就中國現實情況來說,現在恐怕不是個性化供給能力過剩、服務水平過了,而是現有產業政策讓同質化的中國制造產能過剩太突出了。因此,雖然從局部和短期看,一些地方發展大數據可能有點熱,但整體上大數據發展還是不足的。

關鍵字:數據映射

本文摘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電子周刊
回到頂部

關于我們聯系我們版權聲明隱私條款廣告服務友情鏈接投稿中心招賢納士

企業網版權所有 ©2010-2024 京ICP備09108050號-6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9343號

^
  • <menuitem id="jw4sk"></menuitem>

    1. <form id="jw4sk"><tbody id="jw4sk"><dfn id="jw4sk"></dfn></tbody></form>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木林县| 苍溪县| 德保县| 咸丰县| 三明市| 元江| 红桥区| 五寨县| 上思县| 兴国县| 大庆市| 曲周县| 阳山县| 博兴县| 板桥市| 清流县| 玉溪市| 延庆县| 商河县| 盐边县| 留坝县| 峨边| 铁岭市| 安达市| 建平县| 开原市| 盘山县| 舒城县| 临汾市| 长顺县| 鲁山县| 拜泉县| 巴林左旗| 和田县| 兴仁县| 宜兰市| 芜湖市| 日照市| 平舆县| 琼海市| 师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