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數據時代下,經過十幾年的努力,已經出現了世界級的互聯網公司,最著名的大佬無疑是BAT:百度、騰訊、阿里巴巴,出眾的技術能力讓他們獲得了大量的數據,也讓他們挖掘出了價值可觀的數據寶藏,但這幾個金字塔尖的巨頭不能掩蓋中國整體企業“不識數”的尷尬,連國外的媒體《經濟學人》都跑來嘲諷:
中國的企業目前遠沒有實現網絡化和數字化,更沒有參與云計算和大數據分析等趨勢。
總之,中國人有錢引領最潮流的消費趨勢(iPhone手機除外),卻沒有能力引領新興技術潮流,我們已經有很長時間,沒有拿得出手的技術思路和技術產品了,反倒是常去國外拷貝一些回來,而且要給人搞得無比畸形。
據國外相關機構統計,中國僅有1/5的公司采用了云存儲技術,而美國的這一數字是40%;中國企業僅將2%的收入用于研發信息技術,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連中石油和中石化這樣日進斗金的企業也沒有對大數據相關技術特別的熱情。也難怪,他們的收入,除了給國家交稅之外,估計都忙著給石油工人發福利了,食用油、面粉、手表、自行車…...應有盡有。
此外,中國國企在民眾的心中簡直就是“效率低”的代名詞。這些企業的員工以喝茶度日,他們喝過的茶水,估計也夠在北京城市上空下一場連續250天的茶水雨了。這種情況,不能簡單地歸咎于技術能力,而是更關乎制度、人性和文化。或許,國企最亟待解決的不是大數據技術,而是思考如何盡快摘掉官僚主義的緊箍咒。
相比之下,有實力的私營企業或者說混合所有制企業,更應該在數據應用方面有所建樹,但讓人感覺尷尬的是,他們投入了足夠的熱情,卻沒有踏踏實實去執行和鉆研技術的心態,最終,也只是把大數據作為噱頭,讓競爭對手驚出一聲冷汗罷了。
互聯網三巨頭BAT風光無限,百度擁有巨大流量、騰訊的用戶遍布全球、阿里巴巴的收購隨心所欲,哥仨不僅賺得盆滿缽滿,而且殺氣騰騰,他們就像三輛不斷擴張的戰車,把新興企業收編完了之后,又讓傳統企業心有余悸,或自亂陣腳,或者病急亂投醫,即便是一些曾經叱咤風云,全國領先的大企業,也常常祭出昏招,而大數據常常是他們最有技術含量的噱頭。例如,白家電領域領導者美的空調,前一陣子爆出消息,揚言要斥資150億元打造智能家居業務,這也是美的第一次搞和互聯網有關的事情,她一口氣推出四大管家:“空氣智慧管家”、“營養智慧管家”、“水健康智慧管家”、“能源安防智慧管家”,構想中的美的智能產品,會整合空調、電扇和空氣凈化器等產品,會實施地更新天氣、空氣等信息,另外,廚房管家會定制菜譜,根據消費者體質推薦營養套餐等等。這些管家看起來很美,但幾乎全部需要大數據技術作支撐,而且美的的藍圖,似乎有點太過于超前,比Google要超前20年左右。但是,對于一家從未涉及互聯網業務的傳統家電企業來說,筆者不僅想問:你的數據從哪里來?你的平臺從哪里來?難不成要去阿里巴巴買,當心馬云把你給收購了…...他們的產品說明估計可以直接去出版說印刷成“科幻小說”了。
此外,TCL、創維、海信、海爾、長虹這些早早布局互聯網市場的傳統家電巨頭,也沒能摸準大數據時代的脈搏,強悍如海爾,雖然每天都有新的商業理論產生,但它給筆者印象最深的大數據技術應用是“于非洲的第三世界,進行了一些非常完美的市場調查”。
D1Net評論:
當前,在其他領域,也有一些比較好的大數據企業,例如湘粵情好端端地也要轉型大數據,但從其之前先后轉戰旅游、環保、影視的經歷來看,這要么是噱頭,要么是作死,總之,目前中國企業基本不識數,當然,這種狀況并不會長期持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