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等現代技術發展迅猛,正對全球經濟社會產生重大影響。
全國政協12日召開的雙周協商座談會上,委員們與相關專家學者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國家統計局等部門的負責同志,就“利用大數據技術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展開熱烈討論,有建議,有擔憂,有展望,有交鋒。
頂層設計:完善體制機制
什么是大數據?
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主任魯煒在發言中認為,從內容上說,大數據就是海量信息,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互聯網數據的價值從量變上升到質變,能夠直觀地呈現經濟社會運行的規律特點,提升政府決策的科學性、準確性。從技術上說,大數據就是對海量數據的采集、存儲、分析、整合、控制。大數據對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經濟社會運行成本、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以及維護國家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他提出,要加強頂層設計,完善數據管理的體制機制,通過戰略規劃和制度設計,整合政府數據、行業數據、企業數據、市政數據,建立全國統一的網絡數據指揮發掘利用中心。
“要將發展大數據上升為國家戰略。”全國政協委員、商務部原副部長蔣耀平更是直截了當:“根據我國現有的體制特點,將發展大數據上升為國家戰略,可以充分發揮我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還能有效地避免一些地方一哄而起的盲目發展,造成不必要的重復建設。”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常委馬秀珍則提出,應把大數據當作國家重要的戰略資源。國家應出臺大數據的技術標準和規范,整合數據資源,理順政務信息資源,推進行政審批、紀檢監察、醫療衛生、教育等政務、民生的云應用建設,從而推動各級政府治理結構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交通大學計算機與信息技術學院院長鐘章隊建議,成立國家大數據發展和促進機構,負責建立國家大數據政策框架,指導和協調公共領域的大數據管理。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李心認為,全國統一的電子政務網絡尚未形成,大數據資源部門有效共建共享機制沒有建立,嚴重制約我國大數據的建立、開發和應用,制約著電子政務深入發展和效能發揮。要加快制定數據資源開放標準規范,比如什么數據可以開放、以什么方式開放、通過什么渠道開放以及開放這些數據是否會侵犯個人隱私等。
針對委員們提出成立大數據管理機構的問題,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云表示,“把互聯網的生產力進一步釋放出來。不過,以本人十多年的從業經驗來看,我不能等政府大數據管理機構成立以后才發展大數據。”
數據立法:強化安全措施
座談會上,大數據時代的安全問題,始終是委員們關注的重點。
“在制定國家大數據規劃時,希望能將數據安全問題放在重要位置。”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曹珍富提出,在大數據運用中要保證個人隱私和信息安全,對涉密數據和隱私數據實施加密,這樣不僅能做到共享,還能實現縱向、橫向數據聚合,做數據分析。蔣耀平認為,大數據時代的安全問題與傳統安全相比更為復雜,為解決當前個人信息和數據保護的緊迫需要,可以借鑒國外的經驗做法,根據我國的國情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全國政協常委、提案委員會副主任賴明建議,盡快制定涉及個人隱私、商業秘密和政府保密數據采集使用和保護的基礎性法律,明確數據擁有者、使用者、管理者等各方的職責。
“從安全的角度來看,大數據是一把雙刃劍,要平衡運用大數據和保護個人隱私之間的度,并不容易。”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啟明星辰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嚴望佳建議,可以把數據看作一種資產,自有它完整的生命周期,包括計劃、采集、維護、使用、撤銷等環節,從技術和管理兩個維度出發,如果能夠建立大數據生命周期的管理機制,應該有利于安全問題的解決。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在發言中說,目前國際上有一個熱門的技術——量子通訊,已經初步具有保障大數據信息安全的能力,包括對數據的合法使用和安全高效的身份認證和授權,以及數據安全的存儲、信息傳輸過程中的安全和對隱私的保護等。量子通訊不僅在原理上可以實現無條件安全量子分發,而且理論上已經證明它也可以防黑客,可以保證數據存儲和身份認證本身的安全性。
不過,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大學副校長呂建則認為,安全問題永遠研究不完,也永遠存在,大數據的安全問題應該在發展過程中逐步解決。
技術研發:搶占國際制高點
“加快技術研發,搭建政產學研合作平臺。集中優勢資源,著力發展自主芯片、操作系統、數據庫等核心技術、關鍵技術,真正把安全的‘大樓’構筑在自家的地基上,把重要的數據存儲在自家的倉庫里。”魯煒的這一觀點,在會上引發共鳴,委員們在發言中對我國大數據關鍵技術瓶頸表達了擔憂,紛紛建言獻策。
“搞信息化建設如果自主技術缺乏,都搭建在別人的基礎上,是不可靠、不安全的。”蔣耀平說,必須加大對大數據技術研發的支持力度,一是要加強大數據技術研發方向的前瞻性和系統性,重點增加在人工智能、實時大數據處理、海量數據存儲管理、交互式數據可視化和應用等前沿及共性技術基礎上的研發投入,從國家層面上給予支持。二是要集聚產學研用的力量形成合力,力爭在大數據平臺及軟件上能夠實現突破,搶占國際制高點。
賴明建議,國家應實施大數據重大應用示范工程,可重點選取環保、醫療、教育、交通等具有大數據基礎的領域實施,探索交付共享一體化的服務模式,建設大數據公共服務平臺,促進大數據技術成果惠及民生,在全社會形成推廣示范效應,帶動全社會大數據的應用不斷深化。
嚴望佳提出,政府應督促國產軟件供應商建立自身漏洞響應和應急處理機制,比如一旦發現某種漏洞,應該迅速修補,并及時發布給廣大的用戶。
治理能力:提供更好社會服務
“我們應該借助大數據,扎實地推進信用體系、民生體系、公共服務體系、科學決策體系等建設,創新性地建設面向未來的現代化體系,現代化不僅是技術的應用,更是利用技術全面提升社會的幸福指數。”全國政協委員、神州數碼(中國)有限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郭為如是說。
座談會上,委員們一致認為,在政府治理中運用大數據等現代技術,能夠顯著提高政府科學決策、監管市場、公共服務、社會管理和生態文明建設等能力,是建設透明、效能、服務、責任型政府的迫切需要。
賴明認為,利用大數據技術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既適應了由管理型政府向透明、效能、服務、責任型政府轉變的迫切需要,也是落實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的要求。
全國政協委員、西安未來國際軟件有限公司總裁王茜提出,提高政府治理能力,首先是讓治理者及時了解社會整個運行狀況,通過大數據技術預測出可能發生的各種問題,而不是事后處理。
“大數據利用的理念,對于政府來說,本質上就是什么做、什么不做,也就是說有所為、有所不為。”全國政協委員、百度在線網絡技術(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認為,“什么做呢?應該是數據的收集和開放。什么不做呢?應該是應用,就是說基于大數據的應用,不應該由政府來做,而應該靠市場的力量,大家相互競爭最后做出來真正有價值的大的應用。政府在數據的開放上應該更加堅決、更加大膽一些。”
馬云的發言,帶著他一貫的與眾不同:“大數據不是機房,大數據不是IDC(即互聯網數據中心),大數據不是硬件,大數據不是軟件,大數據是服務能力的體現。政府要學會去買服務,而不是自己干。”國家改革和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徐憲平回應說:“大數據技術對提升政府的治理能力、治理水平很有價值。我在這里說三句話:首要任務是推動數據開放,關鍵一招是推動數據應用,根本之策是推動數據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