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監會稽查內幕交易的風暴在整個資產管理領域蔓延。
“業內流傳證監會圈定了50人的稽查名單,有好幾家基金公司的老總都來問我,能否打聽到這份名單,看有沒有他們公司的基金經理。”一位接近監管層的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
高壓監管風暴,不僅讓公募、券商和保險(放心保)等投資人群感覺內心驚惶,就連私募圈也變得風聲鶴唳。
“現在沒有大范圍查私募基金,但身邊就有三位私募朋友因內幕信息被調查,感覺查得很緊。”一位私募基金總經理透露,聽內幕消息、聯手公募資金炒股票是一批私募基金的盈利模式。但如今,“安全凌駕于收益之上”,他們都不敢去碰內幕信息這條紅線。
私募“跟莊”被查
相比公募基金,私募基金規模較小,受到的監管和約束亦較少。但2014年以來,私募基金利用內幕信息炒作個股,也納入監控范疇。
“現在查得很嚴,身邊有三位私募朋友被查,牽扯的問題都是涉嫌內幕信息交易。”業內一位老牌私募基金經理陳寧(化名)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
據其了解,被調查的私募基金經理是原公募一哥和現私募一哥。此外就是圈內一位私募老總用公司自營賬戶投資一只小股票,股價在13個交易日漲幅超過30%。在此期間,上市公司正在洽購產業鏈上的一個項目。
私募基金的這一投資行為,納入了交易所的監控范圍。
“一個賬號在敏感期間只買一只股票,進出點位踩得很好,短期盈利比較豐厚,引起了交易所注意。”陳寧透露,證監會稽查總隊介入調查后,發現這位私募老總與上市公司的一位董事有頻繁的通話記錄。
據圈內人士透露,證監會稽查人員判斷這位私募涉嫌利用內幕信息獲利是基于幾個標準,包括敏感時間、敏感價位、敏感人物、敏感賬戶。其中,所謂的敏感賬戶是指一個賬戶全倉只買一只股票,或者是原本不活躍的賬戶突然活躍。
記者從業內人士了解到,這位私募被交易所“盯上”的另一個原因是上市公司股價短期快速拉升。
“他在最低點買入,最高點賣出,進出點位踩得這么好,這不僅僅是利用內幕信息獲利,還涉嫌利用資金優勢拉抬股價。”深圳一位私募基金人士透露,私募圈內的做法是喜歡聯手炒作一只股票,操作手法兇悍,由此引起監管的注意。
此外,圈內傳出私募基金被調查的一種行為是“跟莊”公募基金的持倉。
“典型的做法是私募基金與公募基金的投資操作同步,一起炒作某些股票,這在圈內稱為跟莊行為。”一位知情人士稱,監管層徹查公募基金的“老鼠倉”行為,順藤摸瓜會查到一批跟莊公募基金的私募賬戶。
一位由公募基金轉身到其他資管行業的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證實,業內存在“跟莊”現象。
“我以前一位同事出去做私募,他來找我說要跟我管理基金的股票。如果投資業績不錯,他可以在年底給我分紅或者是在年底排名時給我抬基金凈值。”上海一位前公募基金經理人士透露。
探消息防賬戶被“盯”
當圈內有私募基金因涉嫌內幕交易被查時,有些私募開始曲線向監管層私下打聽哪些投資行為會被監控系統“盯上”。
“我們投資一只股票,一年調研十幾次,經常會從上市公司打聽到非公開信息,這種行為是否算利用內幕信息獲利?”這是一位私募基金經理拋給其在監管層任職朋友的一個問題。
私募基金曲線打聽的消息是交易所查內幕信息交易有兩個途徑:一個是股票賬戶中買入的股票連續兩次盈利達到40%以上,買入點位比較敏感、持有時間較短,交易所就會“盯”這些賬戶。
另一個途徑是監控上市公司重大信息公告前一個星期的股票異動。例如,公司資產重組公告、股權變動等。
“一只股票因重大信息停牌,一個星期之內買入的賬戶是必查范圍,一個月是重點查,三個月是有選擇性地查,持股6個月以上是沒有重大事情就不會查。”一位私募基金稱,這是圈內打聽到的監管層稽查內幕信息的標準。
基于此,私募圈內總結了避開監控視線的兩條法則:一是根據基本面獨立投資股票,不與其他資金聯手炒股。二是避開內幕信息稽查的敏感時間點。
“現在重點是查公募基金經理和研究員,私募還沒有大范圍地查。但最怕的是查公募基金經理的時候,通過賬戶比對把自己也牽連出來,這就很討厭。”一位私募基金投資總監直言,他們2014年開始轉型研究公司基本面單獨做股票,不敢再與外部資金聯手。
對于喜歡炒作并購重組等消息型股票的私募,則明確一周之內要停牌的股票,一定不能碰。
“如果實在忍不住想買一點,一定要在賬戶分散買一批股票,千萬不能出現單個賬戶只買一只股票的情況。”一位私募基金經理指出,更安全的做法是,等上市公司公告并購重組方案后,股價出現回抽時再介入。
“上市公司公告并購重組方案,股價會有一兩個漲停,會有一些回調。在這個點位進去,買再多也不會被監管層盯上。”一位做并購重組項目的投行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證實,很多私募炒并購重組題材都是這種玩法。
風聲鶴唳的資管行業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目前證監會稽查隊重點徹查的是公募基金經理、研究員和券商分析師,私募和上市公司層面并沒有出現大范圍被查的現象。
但整個資產管理行業已經是風聲鶴唳。
“大數據的稽查真的很可怕。4月下旬傳我們公司的一位投資經理被調查。但3月底,他出來跟我們喝茶,還聊買什么股票,連他自己都不知道已被盯上。”一位保險公司的投資經理介紹。
一位在業內盛傳被邊控的分析師亦表達緊張不安的情緒。“圈內都在傳我被邊控,但我也沒辦法判斷自己是否被邊控,動用證監會和公安系統的人脈去查自己到底是否被查。”
這種聞“查”色變氛圍同樣傳導到了上市公司鏈條。
“上市公司變得非常謹慎,話都不敢多說。現在調研上市公司,感覺他們就是念報表,講的都是年報、季報、公告等公開渠道能查到的內容。”一位保險資管的投資經理李亮(化名)介紹。
上市公司的謹慎態度,在券商組織的上市公司交流會中體現得更突出。
5月21日至23日,一家賣方券商在廈門舉辦100多家上市公司的見面交流會。但在大會場交流時,上市公司閉口不談非公開信息。
“以前可以問二季度的增長區間,公司在年內的收購計劃,都有哪些潛在的收購目標,上市公司會大概介紹一下。但現在機構一問收購兼并等敏感題材,上市公司就會說不方便解答。”一位參會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坦言,公司在大會場都不敢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