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用戶隱私泄露的風險
有一個經典案例被從事大數據的人常常提到。
一位生活在美國的父親怒氣沖沖地跑到一家超市與經理大吵,原因是只有15歲的女兒購物后,回家發現商品中被加入了很多針對嬰兒孕婦商品的廣告。
兩周后,父親向經理道歉,這時他才知道自己女兒已經懷孕近兩個月,父女都不知道,可是數據分析公司已經根據她女兒近期的網絡數據預測到,接著把數據推送給超市,告訴他們可能有一個已經懷孕的顧客正在購物。
還有一個離我們比較近的例子。華東師大數據中心的預警系統模塊之一,餐飲預警系統可以對學生的餐飲消費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發現低于警戒值就會發出短信慰問,確定學生是否有經濟困難。
這就是大數據洞察人的方式。在體會到大數據神奇力量的同時,也讓很多人對自身數據安全而擔憂。
“大量數據的匯集不可避免地加大了用戶隱私泄露的風險。一方面,數據集中存儲增加了泄露風險,也成為人身安全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一些敏感數據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并沒有明確界定,很多基于大數據的分析都未考慮到其中涉及的個體隱私問題。”工業和信息化部賽迪智庫的馮偉在刊載于媒體的署名文章中指出。
對一般用戶的擔憂,周濤卻認為,普通用戶如果要真正融入大數據時代,享受個性化專屬信息服務,不得不犧牲一部分個人隱私。
“政府和業界需要做的,是設計非常苛刻嚴格的法律條例和行業規則,全力打擊那些除了提供非侵入性的或用戶同意的服務外,以傷害用戶的方式利用用戶隱私牟利的企業。通過提高對侵害用戶隱私行為的懲罰力度,使得這種行為本身變得得不償失。”周濤認為這才是根本保護治理數據安全的辦法。
“大數據對技術和應用所帶來的挑戰是全方位的。”錢衛寧認為,“數據資產化后,數據監護將成為一個新的核心問題,是對數據的產生、收集、保存、維護、處理、利用的整個生命周期的管理。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也是數據監護的一個方面。有效的數據監護和服務模型是大數據從一系列的問題走向成功應用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