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3月7日新媒體專電 大數據時代,數據公開和隱私保護仿佛是一根繩子的兩頭,越拉越緊。會場內代表委員熱議,會場外業內專家爭論,當海量信息成為大數據時代必備的“生產資料”,隱私泄露是否真的無處可逃?
【數據挖掘清晰知道你是誰
全國政協委員雷軍:丟一部手機泄露的個人信息要遠遠多過一臺電腦,郵箱、微信、微博、照片、通訊錄和銀行賬戶,只要技術人員通過深度挖掘,完全可以從一些碎片化的信息中清晰地知道你是誰。
【突破隱私有兩種路徑】
數托邦創意分析工作室負責人楊玥:幾乎所有應用都會在非常不明顯的地方標明,會用你的用戶信息,目的是提高用戶體驗,我們承諾不提供給第三方等。反過來用兩種方法再突破這一界限開發新的應用,一個是用群體數據而非個人數據,一個是預測趨勢而不暴露現在。這都是十分模糊的,而且私下里進行數據交換十分隱蔽、很難監管。
【大數據的隱患有些被夸大】
全國政協委員李彥宏:現階段應將更多精力投入到關注大數據的優勢方面。電子商務剛開始時,也是很多人擔心其安全,但是現在很多零售商品都是通過網絡支付實現的,大數據才剛剛開始,隱患有些被人為夸大了,個人隱私被泄露的案例其實并不多,大數據給人們帶來的好處還將更多。
【規范數據流通需守住兩個底線】
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研究院研究員袁曉如:大數據時代,數據孤立是沒有用的,加強整合非常必要。各國探索中,基本形成兩個底線,一是不危機國家安全,二是不侵犯公民隱私,注意保護商業組織和商業利益。不突破底線的數據,就可以探索免費開放。
【培養大數據人才完善法規】
全國政協委員馬秀珍:應加快大數據安全立法。培養大數據人才,挖掘海量數據所蘊含的巨大商業價值,從而推動中國經濟轉型,使國家在大數據浪潮中占領先機。
雷軍:重視大數據人才培養、關鍵技術和商業模式研究;完善相關法規,推動政府部門等率先開放大數據;重視大數據基礎設施建設;盡快啟動大數據產業的試點,建立大數據交易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