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一詞在2013年的ITS(智能交通系統)領域中頻頻出現,各地有多個大數據應用落地,主要集中在車輛視頻監控、公眾出行路線優化等方面。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高新民提出,大數據應用的落地還是要靠公眾參與:“要廣泛依靠公民、企業和社會力量,開放數據思路,探索政府、企業、公民多方共贏的新模式。”
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總工程師、國家智能交通系統專家組組長、國家智能交通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王笑京認為,大數據實際上是中國ITS產業中軟件業發展的良機。“過去大家比較重視基礎設施建設,錢都投資在硬件設備上,這樣容易拿到投資,也容易看到效果;但現在我們已經進入了下一階段,開始加強對軟件的重視,大家都在談大數據、云計算,就已經體現出ITS廠商正在利用數據來發展軟件,未來,軟件會越來越得到重視。”
中國ITS是否已經具備了運用大數據的基礎條件?王笑京對此有獨到見解:“盡管大數據概念很熱,ITS數據也看似很大,但實際上我們獲得的數據還不夠充分,數據的覆蓋范圍也太小,不具有代表性。例如浮動車的數據很多,但一個城市只有一、二萬輛浮動車,覆蓋范圍太有限了,無法反應真實的交通狀況。”
此外,在數據清洗、分析、提取環節,國內的基礎設施和技術條件也很不成熟。王笑京說:“以視頻監控數據為例,必須是固定攝像機、固定焦距、固定鏡頭,才能夠準確地識別出實時交通狀況,目前這種可搖動的、可伸縮的攝像頭,都無法測出汽車準確的位置和速度。每個城市都有幾萬個攝像頭,但是沒有哪一個城市能從數據中分析出交通狀況來。”
“實際上,交通數據采集、分析的問題在我國還沒有得到解決。這就是大數據的風險和不完善的地方,你可能分析不出現象,或者分析出錯誤的現象。”王笑京說,”大數據目前只是一個輔助決策的工具,你無法信任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