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收3.5萬個,發11.8萬個;青海收4939個,發18個……”11月11日零點五十分,在阿里巴巴數據分享中心,大屏幕的左下角是一張全國地圖,上面有不同顏色的圓點在閃爍,綠色代表物流暢通,黃色代表物流狀況輕度繁忙,而紅色則代表物流繁忙,不同地區快遞公司已接收包裹和已發出包裹的數字依次閃現。
這就是今年“雙十一”促銷中使用的“物流雷達預警”,通過和各大物流公司打通接口,這套新技術,甚至能夠直觀地看到每個配送點目前的收貨和發貨情況,提醒賣家選擇相對通暢的快遞公司,通過線路預測來減少爆倉。
而開發這套技術的,就是阿里巴巴牽頭組建的菜鳥網絡,它的殺手锏就是基于大數據技術而開發出的種種數據產品應用。菜鳥網絡副總裁譚滿樓表示:“和去年相比,今年大數據應用在不少方面進行了細化,比如其中有一個訂單監控系統,商家可以清楚地看到攬收率、在途率、簽收率等數據,可以主動跟進出現異常情況的包裹。同時物流監測中還首次加入了天氣預測維度,我們能夠看到某一條路是雨雪還是晴天,基于這樣的天氣變化,物流公司能以最快速度調撥資源,避免出現因為天氣造成包裹擁堵。”
除了阿里巴巴,其他電商平臺也在加快應用大數據技術,將這些來自每一個快遞包裹的數據,當做提升用戶體驗的“殺手锏”,以京東商城為例,京東已投資高達20億人民幣建設一期數據存儲中心,可容納10萬臺服務器,能實現13萬TB的存儲能力和24萬GB的計算能力。與此同時,京東還成立了“京東商城—中國人民大學”電子商務實驗室,著力電子商務大數據的分析與合作。
而對于快遞公司來說,大數據技術則不僅僅意味著解決網購“爆倉”問題,未來還可能成為它們的一棵“搖錢樹”。申通信息技術部總監邱成表示:“淘寶做大數據是以訂單為核心,快遞企業做大數據是以快遞為核心。申通也有自己的信息化智能平臺,現在我們在做淘寶、商業客戶的一些數據采集,在構成基礎數據網絡之后,再做第三方的增值應用。”
宏源證券研究所副所長易歡歡這樣形容大數據技術在物流行業中的應用意義:“大數據產生共享平臺,通過在物流行業中的應用,它能夠解決我國企業在銷售鏈、產品鏈和供應鏈上不均衡、有短板的問題,從而大幅度提高社會效率和企業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