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首屆金融信用建設創新峰會在京召開,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李東榮、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秘書長陸書春、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院長吳曉靈等政府部門、行業協會領導,權威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和優秀企業家代表就金融信用建設、優化金融生態環境等議題展開交流討論。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信用是現代金融的基石,金融信用體系建設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核心環節。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宏觀經濟管理編輯部副主任、首屆金融信用建設創新峰會組委會主任宋承敏在發布會上表示,目前,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相比差距較大,社會上還存在著大量不誠信的問題。據有關方面統計,每年我國因企業誠信缺失造成的經濟損失超過了6000億元。可見,信用基石的不穩固已成為阻礙現代金融業創新發展的第一道利劍。
正所謂“打鐵還需自身硬”,除了監管層和金融消費者兩方面的努力外,金融從業者本身也要堅守“誠實信用,勤勉盡責”的信托責任,更要充分掌握“互聯網+”時代下,大數據這種具有容量大、非結構化、多維度、完備性、快速度等特性的科技手段,它能為完善金融信用體系建設貢獻巨大的價值。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構建完善的信用體系,是推動金融業務健康規范和規模化發展的重點。“一方面,監管層應加大對金融欺詐、內幕交易、披露虛假信息、非法集資等金融失信行為的懲戒力度,規范金融市場秩序;另一方面,金融消費者要加強對創新型金融服務的風險識別、監測和預警。”信和財富相關負責人在談到這個話題時說。
隨著科學技術,特別是信息收集技術以及互聯網的爆發式發展,利用海量信息和高頻次的數據,通過客觀信用來確定個體創造財富的能力、判斷企業的發展趨勢并根據這些趨勢提前采取相關行動,進而幫助金融機構、征信機構做決策,提高效率。事實上,大數據科技手段由計算機通過數學模型的算法實現,不僅能保證結果的真實性,避免人為判斷對結果的干擾,而且計算機的計算能力保證了監控的高速度、多線程和實時性,大大提升了風險管理的效率,省去了大量的人工帶來的高昂費用。更重要的是,大數據的預測能力使潛在的信用風險能夠被提前發現,金融信用風險能被提前抑制,大大降低了信用風險的發生率。
以信和財富為例,其合作公司之一匯誠信用,憑借數據挖掘整合能力、先進信息管理技術、完備的模型體系、引入大數據驅動的風控管理實踐與借貸業務決策,有效地為客戶提供更為完善的信用管理服務。企業信用方面,匯誠信用提供724小時全天候、實時了解目標企業信用狀況,基于大數據技術和覆蓋全國各個地區、1500名實地調研團隊優勢,實時了解、掌控目標企業信息變更,展示目標企業長期發展軌跡,及時反饋目標企業可能發生的風險。個人信用方面,運用大數據處理技術對個人不同維度的數據進行信息融合與交叉核驗,從個人信用活躍度、履約能力、信用歷史、信用消費能力等方面進行統計分析,形成綜合性的個人數據信用報告,為其提供信用“診斷”服務,對央行個人征信報告形成有效補充。
業內專家表示,隨著金融改革進程的加快,發展多元化創新、奉行安全、誠信、信用建設的運作系統是未來金融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發掘、洞悉數據的有效價值,利用大數據有效處理、加工和分析等技術進一步催化社會誠信、助力金融信用體系建設,才能使得金融信用本身的“含金量”得到有力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