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款產品是阿里巴巴在當前出口形勢不樂觀和國家鼓勵出口的背景下,聯合銀行加大了對阿里網絡平臺企業的金融服務力度,對阿里巴巴的小貸產品形成補充。而對于銀行來說,則在利用第三方信用大數據的基礎上推動了金融產品創新,同時也管控了風險,為開展其他金融業務創新提供了借鑒。
在傳統重抵押擔保的銀行風險文化氛圍中,尤其在經濟增速放緩的當下,首款無抵押貸款引起了市場廣泛關注。
7月22日,阿里巴巴與7家銀行宣布深度合作,為中小企業啟動基于網商信用的無抵押貸款計劃——網商貸高級版,阿里巴巴通過外貿大數據為企業積累的信用體系,包括通過海關物流等渠道調取企業近6個月的貿易數據,最終傳遞給銀行以實現放貸,商業銀行首次基于阿里巴巴平臺大數據和信用體系給外貿中小企業提供無抵押信用貸款。
如此無抵押信用貸款無疑為銀行創新業務支持實體經濟做出了典范。此前,吃利差一直是中國商業銀行的主要收入來源。中國銀行行長李禮輝曾表示,中國大部分銀行的利差收入比重達到70%~80%。在2013年央行決定放開貸款利率管制以前,穩定的利差使得中國銀行業可以舒服地躺著賺錢,以至于有股份制銀行行長稱銀行利潤高得不好意思公布。2009年為應對危機而釋放出的天量貸款,推動中國經濟率先復蘇,但也導致房地產市場過度膨脹。大量銀行貸款進入房地產領域和地方融資平臺,為銀行的利差收入提供了堅實的保障。大量信貸資金進入房地產領域,也導致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企業在銀行貸款逐漸收縮的2011年以來缺血日益嚴重。再加上小微企業抵押品價值低甚至是缺乏抵押品,銀行更不愿貸款。即使是在宏觀調控部門不斷出臺政策,要求銀行支持實體經濟發展,銀行的創新業務依然沒有涉及實體經濟。2013年,銀行同業業務迅速興起。同時,銀行依然通過信托等影子銀行渠道,變相向房地產行業提供貸款,造成實體經濟資金鏈斷裂,資金空轉,中國經濟脫實向虛日益嚴重。今年以來,宏觀調控部門連續兩次定向降準,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依然沒有實質性緩解。
在安邦咨詢看來,此款產品是阿里巴巴在當前出口形勢不樂觀和國家鼓勵出口的背景下,聯合銀行加大了對阿里網絡平臺企業的金融服務力度,對阿里巴巴的小貸產品形成補充。而對于銀行來說,則在利用第三方信用大數據的基礎上推動了金融產品創新,同時也管控了風險,為開展其他金融業務創新提供了借鑒。
由于出口企業在阿里巴巴平臺上留有歷史交易形成的信用記錄,彌補了社會信用體系發展不足的缺陷。與此同時,這些出口企業在阿里平臺上的信用也是長期形成的,對阿里平臺具有比較大的依賴,由此成就阿里平臺對這些企業的約束力,這也是銀行敢于通過阿里平臺向外貿中小企業提供無抵押無擔保的信用貸款的重要原因。阿里巴巴外貿綜合服務事業部總經理魏強表示,小企業無法有效證實自己的信用,無法降低銀行放貸風險,一直是貸款難的關鍵原因。而當企業通過一達通平臺出口時,大量真實有效的出口數據在平臺上留存沉淀,這些真實數據可以反映出企業的經營狀況,而這正是銀行對企業考量的重要依據。“在阿里巴巴一達通外貿綜合服務平臺上的數據都是動態的,企業的出口數據在不斷增加,且每一筆出口都是可跟蹤、可監控的,銀行可以對企業的動向進行及時而較準確的把控,這樣一來就大大降低了銀行的風險。”
而大數據的應用在這款產品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通過大數據可以發現投資機會。此次阿里巴巴之所以聯合銀行向外貿中小企業提供信貸服務,在于其通過大數據看到了出口回升的趨勢。今年3月以來,國務院、央行、商務部等宏觀調控部門連續出臺促進外貿增長的政策措施,這使得中國出口形勢出現改善。5月份,阿里巴巴就已經通過一達通平臺向外貿中小企業發放了貸款和補貼,發放的時機與中國出口回升的機會窗口一致。數據顯示,5月份,中國出口由前4個月的同比下降4.8%逆轉為上升5.4%。另一方面,通過大數據也可以發現風險,從而規避損失。據了解,2008年,阿里巴巴曾經提出“過冬論”,指全球經濟將進入冬天,事后來看,確實如此。
此外,對于阿里巴巴來說,整合大數據和信用體系的優勢,既利用了銀行的信用,也能從促成平臺企業的銷售中按傳統提成獲得收入,還整合了更廣泛的銀行資源,為未來深入合作奠定了更好的基礎。
“實體企業、市場中介和金融機構三方的整合創新,成就了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典型案例。”安邦咨詢首席分析師陳功認為,阿里平臺增加了對實體企業的吸引力,商業銀行在推進產品創新的同時還降低了風險,實體企業則有利于走出先前的互聯互保危機,實現基于歷史真實業績和業務發展趨勢的信用融資。
本周三,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十項措施緩解企業融資難、融資成本高的頑癥。專家表示,商業銀行是中國金融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肩負著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在互聯網時代,銀行的創新業務應當充分利用大數據的優勢,實現有利于實體經濟發展的業務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