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企業現在部署人工智能工具來做很多事情——從翻譯演講到為大型法律建立語言學習模型,許多員工開始擔心他們可能很快就會失業。
然而,頗受歡迎的Noahpinion網站的作者Noah Smith在一篇文章中辯稱,人們還不應該擔心自己的工作被自動化取代。
Smith寫道,“人們對自動化的普遍認知是,它會將人類趕出工作崗位——今天你從事著某種有價值的工作,明天你就在領取福利救濟了。然而,事實卻并非如此!幾個世紀以來,我們一直在部署自動化技術,截至2023年,幾乎每個想要工作的人都還有工作。”
自動化到底意味著什么?
在他的文章中,Smith研究了從花旗銀行到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的研究人員多年來關于工作自動化的幾項研究。
Smith指出,在這些研究中,“自動化”一詞從未被明確定義,但是它們都共同闡述了不同程度的“替代”假設。有些情況下,比如“你將得到新的工具,讓你自動完成工作中無聊的部分,從而能夠使你晉升到一個更有價值的職位”,甚至會帶來新的好處。
這意味著很難就自動化對任何特定的個人意味著什么得出全面的結論。
史密斯指出的另一個問題是,這些研究并沒有涉及勞動力市場整體將如何變化。他認為,“如果一個工作崗位被自動化摧毀,而另外兩個更高薪資的工作崗位被創造出來,那么工人顯然是贏家。”然而,關于這個話題的研究似乎只關注自動化,這可能表明工人是這種情況下的輸家,即使事實并非如此。
評估“替代”往往是主觀的
Smith還指出,以前的研究在評估一份工作被取代的風險時使用了過多的主觀性。
在弗雷和奧斯本(2013)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指出,他們從美國勞工部開發的數據庫中“主觀地手工標記”工作,如果這些工作“可自動化”,則打1分,如果不能,則打0分。
研究人員還指出,他們只關注數據庫中“我們對其電腦化標簽非常有信心”的一小部分工作,以進一步降低“主觀偏見影響我們分析”的風險。
Smith表示,好消息是,從那時起,研究方法已經得到了改進。
高盛本月初發表的一項研究通過將工作視為政府數據庫中描述的任務總和(而非一個整體實體),評估了人工智能對自動化的影響。
Smith指出,高盛的研究人員還認識到,當只有一些任務是自動化的時候,“自動化通常充當的是補充作用,而不會取代工人”。
此外,這項研究還支持了自動化并不總是意味著裁員的觀點,指出“技術可以取代一些任務,但它也可以讓我們在執行其他任務時更有效率,并創造新的任務和新的工作崗位”。
然而,《福布斯》在報道這項研究時的標題是《高盛預測人工智能將消除或減少3億個工作崗位》。
Smith寫道,“很多人都習慣了‘機器人搶走了我們的工作’的說法,以至于他們會通過扭曲的視角來報道他們看到的每一個結果。’”
關于企業網D1net(hfnxjk.com):
國內主流的to B IT門戶,同時在運營國內最大的甲方CIO專家庫和智力輸出及社交平臺-信眾智(www.cioall.com)。同時運營19個IT行業公眾號(微信搜索D1net即可關注)
版權聲明:本文為企業網D1Net編譯,轉載需在文章開頭注明出處為:企業網D1Net,如果不注明出處,企業網D1Net將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