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行業快速發展
以AlphaGo戰勝韓國棋手李世石,贏得“人機大戰”為標志,人工智能在進入大眾視野的同時,也在全球范圍內迎來了爆發期。我國人工智能政策紅利也在不斷釋放。自2017年3月“人工智能”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后,2017年7月,國務院正式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2018年11月,工信部發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創新重點任務揭榜工作方案》則提出,到2020年,我國在關鍵技術、計算能力、通信能力、車輛智能化平臺相關標準等領域都將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國內人工智能行業快速發展,在基礎技術產業中,一些創新企業紛紛涌現。貝式計算是一家由聯想之星和招商局集團戰略注資的人工智能研究機構,創始人王臣漢把公司定義為一家人工智能領域的基礎設施服務商,主要為客戶實現人工智能提供算法和算力支持。
“從科研院所到上市公司,都是我們服務的對象,還包括像港口碼頭、衛星遙感、制造業等各種傳統產業中的企業。人工智能的賽道非常寬廣,我們也在拓展很多新的人工智能應用領域,除了安防、金融、醫療等熱門領域外,在很多不引人關注的領域,人工智能應用也很有前景。”他說。
事實上,不少企業都在加速布局人工智能相關應用。自動駕駛是人工智能領域最具商用前景的落地領域之一。自動駕駛已經成為汽車領域主流發展趨勢,不少科技企業也爭相布局新一代智能終端平臺。包括一汽、上汽、北汽、長安、東風在內的國內傳統汽車企業都在智能化、自動駕駛方面進行了大量的投入。
行業融資額明顯增長
在近日召開的“2018中國人工智能產業年會”上,工信部下屬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有關人士表示,今年上半年全球人工智能領域投資額達435億美元,其中中國的投資規模高達317億美元,佔全球70%以上。
根據清科資本的投研數據監測,2018年全年人工智能行業融資額超過450億元,相比2017年的260億元呈現較大幅度增長。從趨勢上看,2018年人工智能領域投資明顯呈現頭部效應,類似寒武紀、地平線、商湯、Face++等第一梯隊項目獲得了市場上大部分基金的投資關注。
具體來看,計算機視覺、人工智能芯片以及更細分的人臉識別領域投資力度值得關注。其中,計算機視覺領域投資額超過170億元,人工智能芯片領域投資額超過70億元,人臉識別領域投資額超過50億元。
北極光創投董事總經理楊磊長期關注科技和新興產業領域投資。他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我們正在步入智能物聯網時代,人工智能以及所有新技術變革帶來的投資機會都是北極光創投所關注的投資方向。他說,人工智能應用的賽道很寬,很多細分領域還有待開發。另外,即使是看起來已經比較擁擠的領域,比如醫療和金融行業,也還有深挖的機會。北極光創投會持續關注有潛力的公司。
據楊磊介紹,今年北極光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布局涉及3D視覺技術、智能家居、地下管網物聯網系統、實時三維成像聲納技術等多個領域,投資了光鑒科技、億智科技、優點科技、博銘維和博海深衡5家企業。“能夠做到深挖市場需求、做厚產品以及做深技術這三點的公司是我們願意選擇的投資對象。”楊磊表示,單一算法對公司來說價值不大。如果把產品比喻為大圈,人工智能只是其中小小的內核,公司需要把大圈做大做強,從底層硬件到上層應用全部打通,才能保持長期的競爭力。
警惕偽人工智能投資泡沫
長期來看,人工智能行業在國內有巨大的發展前景,但是部分投資泡沫也引發了業內人士的警惕。
清科資本合伙人兼清科集團副總裁張鵬程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人工智能行業尚處於發展初期,全球范圍來看,整個行業仍在快速增長,但產業整體規模還不大。國內人工智能行業的部分投資泡沫已經比較明顯,存在大量的偽人工智能企業,比例還不低。“清科資本非常看好國內人工智能行業在接下來5至10年的巨大發展機會和廣闊應用前景,但對具體的投資機會仍需要謹慎對待。”他說。
在楊磊看來,當前人工智能投資存在一些亂象,資本並沒有被有效利用。“一方面是融資金額虛高,比如一些企業的融資金額已經達到了上億美元,但還沒有真正的產品,這在我們看來就是一個巨大的泡沫。另一方面,一些公司為了融資做系統集成,雖然收入增長很快,吸引了大量資本投入,但這不是真正的科技創新,只是披著科技創新的外衣,不能提高整個行業的勞動生產率,也不能為社會創造價值。”楊磊說。
楊磊表示,造成這種亂象的重要原因是人們對於技術和資本的迷信。“行業裡真正既懂技術又懂資本的人不多,有些只是迷信技術,迷信一些聽起來很高大上的算法。在投資時,他們跟風投資一些項目,認為隻要資金到位了,企業就能獲得發展並獲得盈利。但實際上並非如此,沒有核心技術創新做支撐,錢燒的多了反而會助推泡沫的形成。”他說。
王臣漢表示,“出於避險考慮,一些投資人選擇跟投一些大的項目。結果資本加速向一些人工智能的頭部項目和企業聚集,這些企業的領先優勢反映到估值上,溢價也就被推升的越來越高,甚至出現了一二級市場的估值倒掛。雖然長期來看人工智能行業前景廣闊,但是短期來看,在資本的聚集之下,一些企業可能在未來的兩三年內,業績增長將很難匹配溢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