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正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力新“風口”。
12月6-7日,由中國國際科技交流中心、深圳市科學技術協會和深圳產學研合作促進會,共同主辦的2018粵港澳大灣區機器人與人工智能大會在深圳寶安區召開。會議主要聚焦粵港澳大灣區11市的機器人與人工智能產業,并發布了該地區首份以人工智能產業為主題的專題藍皮書——《粵港澳大灣區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藍皮書》(下稱《藍皮書》)。
“從區域看,長三角地區目前依然是國內制造業基礎最好、產業鏈條最完整和機器人產業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但珠三角地區的人工智能機器人產業發展很有區域特色,能形成后發優勢。”中國最大機器人上市公司——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300024.SZ,下稱新松)創始人兼總裁曲道奎告訴界面新聞記者。
曲道奎認為,與長三角地區相比,珠三角地區的機器人企業數量繁多,以中小企業為主,更具備發展的活力,且由于該地勞動力最為密集,為“機器換人”提供了充足的市場。
《藍皮書》內容顯示,在粵港澳大灣區覆蓋的11座城市中,香港正成為對機器人與人工智能產業發力最明顯的地區。
在2018-2019年度預算中,香港共留出600億港元(折合528.6億元人民幣)投入到創新和科技發展之中,其中1/6將用于成立兩個醫療科技和人工智能的研究小組。
香港特首林鄭月娥表示,過去三年,香港創新及科技基金已向83個人工智能及機器人項目提供逾3.4億港元(折合人民幣約3億元)的資助。2018年5月,香港科技園與阿里巴巴、商湯科技等企業聯合推出了人工智能實驗室(AI Lab)。
“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猶如一對孿生兄弟,呈現出相互促進和推動的'雙胞胎'式發展。”曲道奎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如同人類擁有自己的大腦和智慧一樣,機器人和人工智能的發展也應該是一體的,人工智能和網絡的發展,將使機器人產業從傳統制造業邁入一個新的階段。
《藍皮書》顯示,2017年,在粵港澳地區,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和肇慶九座城市的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約260億元,約占全國的1/3,帶動機器人及智能相關設備等相關產業規模超2000億元。
從機器人產業看,2017年,該區域擁有機器人制造重點企業156家,其中增長最為迅速的工業機器人產量為2.07萬臺,同比增長50.2%,占全國產量的16%。
8月14日,廣東省政府印發的《廣東省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內容顯示,到2020年,廣東人工智能產業規模將突破500億元,帶動機器人等相關產業規模達3000億元;累計培育50家以上人工智能核心領域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其中估值1億元以上的企業超10家;初步建成10個以上人工智能產業集群,力爭將廣東打造成為國內人工智能創新和應用高地。
但廣東省在發展機器人和人工智能產業也面臨著瓶頸,包括人工智能業人才結構性短缺、技術瓶頸和中小型制造企業缺乏產業支撐等問題。
據《中國人工智能發展報告2018》顯示,截至2017年,中國人工智能人才投入總量約達20.13萬人,其中北京市人才投入量達2.74萬人,名列全國第一;江蘇省人才投入量達1.93萬人,名列全國第二;陜西省人才投入量達1.29萬人,名列全國第三。
廣東省人工智能人才投入總量僅為9486人,其中,廣州市以6452人位列全國城市人才投入數量第八。
但廣東省的人才需求指數僅次于北京市(44.7%)和上海市(14.8%),達到14.6%。
《藍皮書》顯示,以廣東省為主的粵港澳大灣區人工智能高端人才十分緊缺,供不應求。
人工智能也給中小型工業制造企業帶來了經濟成本問題。由于粵港澳大灣區中小型制造企業數量眾多,需要升級的需求較為碎片化,且每一個工廠的環境、生產過程不盡相同,人工智能需要根據企業不同環境“量身打造”,所以耗費經濟成本比較高,中小型制造企業難以負擔。
針對粵港澳大灣區機器人和人工智能產業當下存在的問題,《藍皮書》認為,要加快智能機器人與傳統制造業的深度融合,包括重點推進基于人工智能的人機交互技術為核心的智能服務機器人的研發、生產和應用。比如,推動智能服務機器人在金融、通信、醫療等重點行業快速落地。
對于該地區增長速度最快的工業機器人,《藍皮書》認為,要重點發展弧焊機器人、真空(潔凈)機器人、全自主編程智能工業機器人、人機協作機器人、雙臂機器人、重載移動機器人、人機協作機器人和雙臂機器人等標志性工業機器人產品,聚焦東莞、佛山等地的機器換人、智能倉儲物流、高端智能制造和智慧交通等市場需求。
《藍皮書》還建議,要加快攻克涉及工業機器人模塊化的控制系統體系結構、模塊化層次化的控制器軟件系統、機器人的故障診斷與安全會晤、網絡化機器人控制器等關鍵核心技術。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最早由十九大報告提出,表示要支持香港和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粵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等為重點,全面推進內地同香港、澳門互利合作,制定完善便利香港、澳門居民在內地發展的政策措施。